專訪Brevis CEO Michael:zkVM擴容遠比L2更有效
無限運算層引領真正的落地應用
在消費級硬體環境下,64 張 GPU 在 12 秒內完成了 99.6% 的 L1 區塊證明—Brevis 推出的多 GPU 零知識虛擬機(zkVM)Pico Prism 實現了極大的性能突破。
這一里程碑式進展也引發了以太坊核心社群的高度關注。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公開評價道:「很高興看到 Brevis 的 Pico Prism 正式進軍 ZK-EVM 驗證領域。這是 ZK-EVM 在證明速度與多樣性上的重要一步。」
「數據本身說明一切。」 Brevis 聯合創始人兼 CEO Michael 表示,「我們構建了能夠處理以太坊即時區塊產出的基礎設施,使用的都是消費級硬體。這種性能表現,正是對以太坊去中心化目標的最好呼應。」
Brevis 聯合創始人兼 CEO Michael—UIUC 計算機科學博士、分布式系統與高性能網路專家—曾多次在矽谷創業並成功退出,其研究成果被包括 Google 在內的眾多科技公司採用。2018 年,他創立 Celer Network(巔峰估值超過 20 億美元)。如今,他帶領 Brevis 團隊將零知識證明與可驗證計算相結合,希望可以打造出一個真正能支撐以太坊生態大規模計算需求的基礎設施。
為了更好地了解 Brevis 如何實現這一突破,以及它對以太坊生態意味著什麼,Odaily 與 Brevis 聯合創始人兼 CEO Michael 進行了深度對話。
我們探討了三個核心問題:
·Brevis 的使命與定位
·可驗證計算能為應用帶來哪些實際價值
·在與以太坊生態深度對齊的進程中,Brevis 的下一步規劃
這不僅是一場關於技術的對話,更是一次對未來計算信任的前瞻思考。
Brevis 是什麼:從願景到定位
Odaily:能先請您用最簡單的語言介紹一下,Brevis 是一個怎樣的項目,它想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Michael:我們將 Brevis 定位為無限計算層(Infinite Computing Layer),既服務於 Web3,也覆蓋更廣泛的應用場景。核心目標是在保持去中心化與安全性的前提下,為鏈上應用提供近乎無限的計算能力,解決高性能/複雜功能與信任最小化長期難以兼得的結構性矛盾。儘管近年 L2 擴容顯著提升吞吐,但對複雜計算(如大規模歷史數據處理、跨鏈聚合、演算法/AI 推理等)仍然受限,導致諸多高級功能難以落地。
Brevis 的方案是鏈下計算、鏈上驗證。將繁重計算遷移至鏈下執行,並生成零知識證明(ZK Proof);鏈上合約僅以極低成本驗證證明的正確性即可,無需重複執行整段計算。由此,合約相當於獲得一套經密碼學保障的外掛,在不犧牲去中心化與安全性的前提下顯著擴展可用算力與功能邊界。現在智能合約其實不是很智能,有了 Brevis 之後,可以讓它變得真的智能起來。
Odaily:Brevis 被稱為 Web3 的無限計算層,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它和傳統理解的鏈上計算或擴容有什麼本質不同?
Michael:我們之所以稱 Brevis 為 Web3 的無限計算層,是因為它的目標是打破區塊鏈的計算上限。傳統的擴容方案(如 Layer 2 Rollup)主要提升交易吞吐,從幾十 TPS 提升到數百、上千 TPS,但仍存在天花板,並未解決任意複雜計算能否在鏈上完成的問題:鏈上通常只能處理相對簡單的交易與合約操作。一旦計算複雜度提高,鏈上既難以建模,也難以承載,例如大規模數據處理、AI 推理或複雜演算法。
Brevis 的出發點不同:我們不是只讓既定類型的交易跑得更快,而是讓區塊鏈可以接納與承載任何計算的結果,同時保持安全性與去信任性。這對應的是可驗證計算(Verifiable Computing)的新範式——只要鏈下計算能夠產出一份零知識數學證明,鏈上就可以以極低成本確認其正確性與安全性。
對開發者而言,Brevis 更像一朵可驗證計算的雲:像使用雲計算一樣按需擴展算力,把複雜計算放到鏈下完成,再把證明提交鏈上驗證,同時保留與原生鏈上合約一致的安全與信任模型。因此,我們將 Brevis 定義為無限計算層——在性能與可用性上獲得近乎無限的計算空間,而在信任與安全上與區塊鏈本身保持一致。
Odaily:剛剛聊到的可驗證計算(Verifiable Computing)聽起來很抽象,您能用一個更直觀的方式解釋一下它在 Brevis 裡的作用嗎?
Michael:區塊鏈的根本限制在於,在保障安全與去信任的同時,計算能力有限。以太坊等公鏈屬於共識系統,網路中大量節點會對同一筆交易或同一次合約執行分別計算,達成一致後才產出新區塊。這一機制安全但效率低,類似全班同學都將同一道題從頭算一遍以確認答案的情況。
可驗證計算的思路是將計算與驗證解耦,減少重複開銷。以雞兔同籠為例:求解需要列方程並推導,而驗證給定答案是否正確,只需將數值代回方程,成本遠低於重新求解。計算本身和驗證計算的結果,這兩者在計算機理論上天然是兩個不一樣的問題,後者通常更輕量。零知識證明將其推廣至任意計算,無論是 1+1=2 的簡單運算,還是大型模型的推理,都可在計算完成後額外生成一份簡潔的證明,使他人以極低成本快速確認,且不洩露計算細節。
在 Brevis 中,繁重計算在鏈下執行並生成 ZK 證明,鏈上僅進行證明驗證,無需重複執行整段計算。這就是可驗證計算的一個核心的價值,通過把計算和驗證這兩個部分徹底拆開,極大地節省了要去無數次算同樣一個目標的開銷。
為什麼這樣做:技術架構與核心思路
Odaily:在技術層面,Brevis 由 ZK Data Coprocessor(下文簡稱 zkCoprocessor)和 Pico zkVM 兩個核心模組組成,這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它們分別解決了什麼問題?
Michael:可以把 Brevis 理解為一個分層結構:底層的 Pico zkVM 是通用計算引擎(Virtual Machine),你可以把任意計算交給它執行,並生成 zk Proof;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高度模組化,可以掛接多協處理器。zkCoprocessor 就是其中面向區塊鏈數據場景的協處理器,你可以把它看作外掛或插件。在當前形態下,zkCoprocessor 更像 zkVM 的記憶系統,讓智能合約能夠看到並理解鏈上歷史發生的事情(如用戶交易、餘額、持倉等)。
更具體地說,zkVM 解決的是讓任意計算可被驗證的通用問題;而 zkCoprocessor 是針對區塊鏈應用定制的應用層協處理器。由於智能合約天生「活在當下」,只能訪問當前區塊的有限上下文,無法直接讀取、計算長時間窗的歷史或跨鏈狀態;zkCoprocessor 通過零知識證明為合約「裝上一雙眼睛」,在離鏈檢索與彙總相關歷史數據,並生成這些數據真實且來自鏈上狀態的證明,從而讓合約在保持信任最小化的前提下具備記憶和基於記憶的智能。
Odaily:zkCoprocessor 讓智能合約可以「看見過去」,這聽起來非常突破,能具體談談它是怎麼實現的嗎?
Michael:我們可以用 PancakeSwap 的基於歷史交易量的動態手續費折扣舉個例子:
首先,zkCoprocessor 從區塊鏈讀取用戶的歷史交易記錄,按規則(如近 30 天)彙總交易量,並對其生成零知識證明;
隨後,Pico zkVM 在拿到經確權的記錄後,執行進一步的聚合與計算(例如把不同交易對的成交量合併為單一指標),對計算過程生成證明;
最後,將結果 + 證明提交鏈上,合約一次性驗證兩部分證明的正確性,即可確認該地址是否達到了 VIP 的門檻,並據此自動應用下一結算週期的費率折扣。
通過這種方式,合約無需在鏈上重複讀取和計算海量歷史數據,既獲得了看見過去的能力,又保持了去信任與成本可控。
Odaily:你們自己開發了 Pico zkVM,而不是採用其他 zkVM 項目的方案,背後有什麼考慮?Brevis 與其他 zk 項目的不同之處?
Michael: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確實,市面上已經有不少 zkVM 項目,那為什麼 Brevis 還要從零開始打造自己的 Pico zkVM?核心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認為現有的 zkVM,大多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並沒有真正面向大規模、真實世界的應用設計,在整個性能成本、可擴展性上,離真的能夠到大規模商用其實還差得很遠。換句話說,它們更像是概念驗證,而不是能支撐上千萬次調用的生產級系統。
Brevis 在一開始就面對非常現實的需求場景。像 PancakeSwap、Euler、Linea、Usual 等頭部 DeFi 協議,每天都需要生成數百萬份 zk Proof。如果底層 zkVM 的性能達不到標準,整個系統就根本無法上線。這迫使我們必須重新構建真正為生產環境而生的 zk 計算引擎——這就是 Pico zkVM。
Pico 有三個顯著的特點。首先是極致的性能。Pico 是目前全球性能最強的 zkVM,我們最新發布的 Pico Prism 已經能在 64 張 5090 上完成以太坊主網 99.6% 區塊的即時證明(12 秒內完成),其中 96.8% 的區塊甚至能在 10 秒內完成,這意味著性能提升達 3–4 倍,硬體成本降低約 50%。換句話說,如果以太坊今天運行在 Pico 上,它的整體驗證效率可以提升一個數量級,是真正意義上的即時證明突破。
其次是獨特的模組化架構。Pico 是目前唯一支持外掛協處理器的 zkVM,其他 zkVM 通常是封閉結構,只能做通用計算,而 Pico 可以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掛載不同的模組。例如,在需要訪問歷史數據、交叉驗證鏈上記錄或運行複雜金融邏輯時,Pico 的協處理器可以像插件一樣接入,專門為特定任務加速。這讓 Pico 同時具備通用性和專用高性能兩種能力,能夠靈活覆蓋從 Web3 的 DeFi 到 Web2 AI 計算等多種類型的應用。
最後是對開發者的友好性。我們不希望開發者必須精通密碼學或 ZK 理論才能使用 Pico。開發者只需要會寫 Rust,就能直接調用,像寫普通程式一樣寫 ZK 應用。這大大降低了門檻,也讓 ZK 的複雜性被完全隱藏在底層。所以總的來說就是我們不是試驗性的 zkVM,而是一個為現實世界和真實用例所做的 ZK 的計算引擎。
Odaily:最近你們公布的 Pico Prism 在消費級硬體上實現了 99.6% 的即時證明。能否談談這一成果背後的技術突破,以及它對 zkVM 性能極限意味著什麼?
Michael:我先說明這件事的重要性。性能提升並非單純的技術優化,而是關乎以太坊生態未來的擴容與發展。以太坊當前架構要求每個節點重複執行同一計算,安全可靠,但擴展性已接近上限。下一步需要採用新的範式:由單個節點完成大量計算並生成 ZK Proof,其他節點僅負責驗證。通過這種單點計算、多點驗證的方式,可以在保持去中心化與安全性的前提下,將吞吐量提升一個數量級,甚至達到或超過 Solana 的水平,同時維持必要的去中心化節點規模。
以太坊基金會在今年 7 月提出兩年期目標:使用低於 10 萬美元的消費級硬體,實現 99% 區塊的即時證明。一旦達成,便可通過疊加普通硬體的算力獲得近乎無限的擴展空間。然而在此之前,這一直被視為理論上的可能:多數 zkVM 方案在覆蓋率、成本與速度上距離該標準仍有顯著差距,許多甚至難以達到 90% 的即時覆蓋率。
而 Pico Prism,是第一個真正跨過這條性能線的系統。我們在測試中,僅使用 64 張 5090 GPU(約 12 萬美元成本),就實現了 99.6% 的以太坊區塊在 12 秒內被證明,其中 96.8% 的區塊能在 10 秒內完成,平均證明時間僅 6.9 秒。
與其他協議相比,Pico 的性能提升了 70%,成本降低了 50%。換句話說,它不僅更快,而且更便宜,也意味著我們已經十分接近以太坊基金會設定的目標。
Odaily:從功能和目標上看,Brevis 是更像以太坊的 ZK 加速層,還是更像一個面向多鏈的可驗證計算雲?
Michael:從功能與目標上看,這兩種定位並不衝突。短期內,Brevis 更像以太坊及其二層的 ZK 加速層。我們與以太坊基金會的方向一致:通過零知識證明實現主網 10 倍至 100 倍的擴容;同時,即時證明能力將顯著提升二層 Rollup 的互動性,使跨鏈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費用更低,並推動狀態與流動性的更好統一。
從更長期、也更宏觀的視角看,Brevis 的定位並不限於以太坊。我們的架構天生支持多鏈,目前已與 BNB Chain 等生態夥伴合作(如 PancakeSwap),並推進非以太坊上的永續合約等項目的合作;與 Arbitrum、Base、Avalanche 等二層/多鏈生態也保持對齊。總體而言,我們希望把 Brevis 打造成面向所有區塊鏈應用的可驗證計算雲。
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 3–5 年,讓無論部署在哪條鏈上的智能合約都能便捷使用這套計算服務;從更長週期看,區塊鏈應用的絕大部分計算將發生在鏈下,並以 ZK 方式保證可信性,Brevis 將作為整個去中心化系統的統一計算信任層。
怎麼落地:真實的應用與案例
Odaily:很多 DeFi 應用,比如 PancakeSwap、Euler 或 Linea,已經在用 Brevis 的技術,您能舉個具體例子說明它是如何在這些場景中工作的嗎?
Michael:對,我們現在的應用場景主要分幾類,最典型的就是 DeFi。剛剛提到的 PancakeSwap 就是一個標準案例,我們不希望 DEX 的用戶體驗永遠停留在一視同仁的階段——無論你是普通交易者還是高頻大戶,介面與費率完全一樣。我們希望 DEX 能逐漸像 CEX 那樣,為不同類型的用戶提供差異化體驗。同時,我們還在探索更多創新應用。例如與 SocialFi 等項目合作,讓用戶能在不暴露主錢包的前提下證明自己的影響力與真實持倉。
我們也在推進一些幾乎完全鏈下運行的場景。例如,在像 Hyperliquid 這樣的永續交易系統中,用戶的倉位、槓桿等資訊往往是公開的,很容易被其他交易者圍攻。我們希望通過 ZK 技術重構這種系統,讓所有訂單、倉位記錄都能加密隱藏,但依舊可以用 ZK Proof 的方式來保證撮合的正確性與系統的安全性。這樣既能帶來接近中心化交易平台的順滑體驗,又能保持區塊鏈級別的安全與隱私。
Odaily:在產品層面,Incentra 是你們推出的一個重要應用,它目前已經管理超 3 億美元的激勵分配,這個系統是怎麼運作的?
Michael:Incentra 的出發點很簡單:激勵分配是每個生態增長的核心,但長期以來,發放機制往往存在安全、合規與透明性的問題。
Incentra 核心機制是由用戶依據自身在鏈上或協議內的真實行為生成 ZK 證明,直接在鏈上合約側完成資格校驗與領取,無需依賴中心化發放。相較傳統做法,這一模式在三方面具有優勢。第一,安全性:資金在合約內按預設規則結算,降低集中託管與操作風險;第二,合規與可審計性:激勵規則與資格證明均鏈上可追蹤,避免向不明主體轉付的合規壓力;第三,公平與透明:任一領取行為都可由外部獨立驗證其對應的真實貢獻與計算路徑,杜絕黑箱式分配。目前,該體系已在 BNB Chain、MetaMask、OpenEden、Usual 等項目的增長與激勵場景中落地。無論是穩定幣生態還是鏈上激勵系統,都能通過這套方案做到安全、合規、透明的激勵發放。
Odaily:相比很多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的 ZK 項目,Brevis 已經實現了大規模落地,您認為你們為什麼能更快做到這一點?
Michael:我認為最核心的原因在於,我們從第一天起就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做研究的 ZK 實驗室,而是一個面向真實應用的基礎設施公司。我們的技術路線不是先造引擎,再找用途,而是反過來:從應用需求出發,倒推底層架構的設計。
這點其實決定了 Brevis 的根本區別。很多 ZK 項目是先閉門開發一個看起來完美的 zkVM,然後再去思考它能應用到哪裡;而我們是從合作項目方的真實痛點出發,先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然後逐步設計出模組化的 zkVM 架構,並進一步創造出可外掛的 zkCoprocessor。
換句話說,Brevis 的技術演進不是憑空規劃,而是一步步被真實用戶和合作夥伴推出來的。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發模式讓我們能持續快速迭代,每一次改進都直接對應一個可驗證的使用場景。這也讓我們的系統從一開始就具備生產級別的穩定性與擴展性,而不是為論文寫程式。
還有一個更樸素的原因:我們的團隊既懂密碼學,也深諳大規模系統工程。我們從來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面去做推導,而是真正在生產環境裡打磨性能、驗證穩定性。到目前為止,Brevis 已經在主網上生成了超過一億份零知識證明,服務了約十九萬用戶,為合作協議管理超過三億美元的真實激勵資金。這些都是真實上線的應用——包括像 Linea、Euler、Usual、OpenEden 等項目——不是 Demo,也不是 Testnet。
接下來要去哪:開放場景與未來願景
Odaily:除了 DeFi 之外,您認為鏈下計算、鏈上驗證的模式未來還能在哪些方向產生影響,比如 AI、數據市場或遊戲?
Michael:在 DeFi 之外,這一模式將在可驗證 AI、Web2 到 Web3 數據與身份橋接、隱私數據市場以及遊戲與社交等方向產生持續影響。首先,在可驗證 AI 領域,現有模型多為黑箱。通過零知識證明,可對推理過程生成可驗證的數學證據,證明特定模型在給定輸入上產生了相應輸出,並確保模型與流程未被替換或篡改。其次,在 Web2 到 Web3 的橋接場景中,用戶可將中心化平台上的資質或行為以證明形式帶入鏈上應用,例如將中心化交易平台的交易活躍度映射為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費率優惠,而無需暴露身份或底層帳戶明細。最後,在遊戲與社交領域,用戶可證明自身的歷史成就、資產持有或關鍵行為完成情況,以此獲得訪問權限、匹配資格或激勵,而無需公開錢包或個人敏感資訊。
長期來看,這套體系將重新定義數字世界的信任邊界。我們希望通過 Web3 與零知識證明,去重構整個人類社會理解可信計算的方式,讓每一次計算都能被驗證、被信任。Brevis 想做的,就是成為這一切的底層——新的計算信任層。
Odaily:我們看到 Brevis 在 10 月 13 日推出了 Brevis Proving Grounds 新活動,能否分享一下,這次活動的核心內容是什麼,用戶能真正參與和體驗到什麼?
Michael:其實在過去一段時間裡,我們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在做落地應用的驗證和文件審批工作。現在我們已經和二十多個合作夥伴展開了深度合作,每一個項目都是真實上線的、能夠被用戶直接使用的應用場景,而且這些項目的數據表現和用戶留存也都非常好。
但我們發現,在區塊鏈的世界裡,很多事情的推動其實是用戶認知反推開發的。也就是說,當用戶真正理解一個新技術的價值之後,他們的反饋和需求會反過來推動開發者去實現更多功能。正因為如此,我們希望把用戶真正拉進來,讓他們不僅是旁觀者,而是能親自去體驗、去驗證的人。這就是我們這次推出的 The Brevis Proving Grounds 活動的核心目的。
整個活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用戶教育階段,我們希望讓更多人理解我們的合作夥伴究竟在做什麼,以及零知識證明(ZK)到底能在這些項目裡解決哪些具體問題。這個階段更偏向於普及和理解,讓大家清楚這項技術背後的邏輯與意義。
第二階段則是真實體驗階段,也就是讓用戶親自去使用我們已經落地的這些應用,真正去感受這些產品在接入 Brevis 之後,帶來的變化是什麼樣的。與很多項目不同的是,其他項目的活動通常只是讓用戶點點滑鼠、完成任務、薅點羊毛,因為他們往往缺乏真正可被體驗的、底層創新性的功能。而我們不一樣,我們的合作項目本身就是真實落地的、有價值的應用,用戶在參與時並不是在玩一個模擬體驗,而是在真正地使用那些已經和 Brevis 技術深度整合的產品。
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用戶能夠切身感受到 ZK 技術帶來的絲滑體驗和價值轉變,理解為什麼這種鏈下計算、鏈上驗證的模式能夠讓應用既安全又高效。更重要的是,我們想藉此讓更多的用戶成為生態的推動者:當越來越多用戶理解並主動要求他們使用的產品採用這種機制時,整個行業的創新動力也會被反向激活。
Odaily:除了這個活動之外,Brevis 目前還有什麼計劃?用戶還可以參與其中嗎?
Michael:我們將持續推出可參與的生態計劃,其中包括推進去中心化證明節點網路的上線,以形成更開放的證明與驗證基礎設施。相關計劃將面向社群與生態夥伴開放參與管道,具體參與方式與時間安排將在後續對外發布。
Odaily: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您希望 Brevis 成為怎樣的基礎設施?它最終想在 Web3 世界中扮演什麼角色?
Michael:我們的願景是將 Brevis 打造成 Web3 的無限計算層,成為全域可信計算的來源。類比以太坊以智能合約重構資產與金融的信任邏輯,Brevis 旨在重構計算的信任邏輯:不再在自行計算與信任他人計算結果之間二選一,而是在不重複執行的前提下,通過可驗證計算確保結果的安全性與正確性。
面向未來,鏈上應用將從簡單的交易執行與資產轉移,演進為更智能、更複雜的系統,涵蓋高級演算法、數據互動、個性化體驗以及社交行為證明等。要實現大規模採用,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計算能力與完備的安全性。我們要讓這種證明式計算變得普遍、易用、低成本——讓每一個 Web3 應用都能自然地嵌入這一能力,而不必重新造輪子。
從架構上講,我們希望在共識層、數據層、執行層之上,再加上一層新的信任層——無限計算層。它將成為區塊鏈的第四層基礎設施,為整個去中心化世界提供統一的計算可信性與驗證能力。讓所有智能、複雜、甚至跨鏈的計算,都能在零信任的前提下被驗證與使用。這就是我們理解的無限計算,也是 Brevis 的長期使命。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您也可能喜歡
渣打銀行預測即使貿易緊張局勢,bitcoin前景依然看漲
BlackRock為其ETF增持1,884枚Bitcoin

Uniswap Foundation向Brevis提供最高900萬美元資金,用於建立無信任的Routing Rebate機制
Uniswap Foundation已向Brevis提供資金,用於開發並實施「Trustless Routing Rebate Program」,為整合v4 Hook pool的路由器提供最高達900萬美元的Gas費用回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