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Space回顧 | 暴跌之後,做市商和財庫公司如何帶回流動性?
燦谷作為全球第二大比特幣礦企,採取了「All in」策略,透過擇機入市、輕資產模式和地理分散化來實現短期陣痛與長期收益之間的平衡,其比特幣挖礦的單幣現金成本約為$83,000,全量綜合成本在$98,000左右。
經歷「1011」暴跌,你的資產還好嗎?流動性什麼時候才會真正回歸? 10 月 16 日晚,BlockBeats 邀請紐交所上市比特幣礦企 Cango Head of IR Juliet Ye、加密原生演算法做市商 Wintermute 亞太區董事總經理 Moshe Shen、比特幣金庫企業 DDC 創辦人 Norma Chu 以及 Quantum Solutions 加密策略負責人 Donny 四位貨幣商庫公司 Donny 四位行動商嗎? 》為主題,共同探討暴跌瞬間的感受與因應。 在這場暴跌危機之後,作為市場的基石力量,他們又將如何行動,為低迷的市場重新註入活力?
BlockBeats: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今天的 AMA,最近一段時間,受到川普最新關稅政策的影響,加密產業的價格波動巨大,甚至帶來史上最大的爆倉金額。同時,今年也是加密合規化的重要一年,許多機構透過財庫公司的途徑,為加密產業帶來了新的流動性。今天我們邀請到了財庫公司和做市商,一起來聊聊後續的市場走勢,和產業趨勢的看法。
首先請來賓先自我介紹一下,然後簡短談談如何看待 DAT 財庫公司這種模式後續的發展?
Juliet Ye:大家好,我是 Juliet, 來自紐交所上市比特幣礦商 Cango,負責投資人溝通與公關。很高興能參與今天的線上節目。
Moshe Shen:我是 Moshe Shen,Wintermute 亞太區董事總經理,主要負責在亞洲擴展場外(OTC)加密交易與合作版圖。在進入加密產業之前,我在高盛工作逾十年,先後在倫敦與香港從事股票交易、銷售及主經紀業務。 Wintermute 是全球領先的加密原生演算法做市商之一。我們在大多數加密貨幣交易所和平台以演算法方式提供流動性,提供多元的 OTC 交易產品,並支援頭部 Web3 專案以及進入加密領域的傳統金融機構。
我們也透過投資、合作、專案孵化等方式積極參與加密生態建設。公司成立於 2017 年,已成功穿越多輪加密市場週期。我們的文化融合了傳統市場高頻交易(HFT)公司的技術標準,以及科技新創企業的創新與創業精神。
Norma:大家好,我是朱嘉盈(Norma Chu),DDC 集團的創辦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我的創業之路始於美食領域——從烹飪分享平台起步,把 DDC 發展成為一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全球亞洲食品企業。如今,我們也是全球成長最快的比特幣金庫企業之一。
自今年 5 月正式啟動比特幣策略以來,我們在 100 天內已累積持有超過 1,000 枚比特幣,躋身全球前 50 大上市比特幣持有機構。在創辦 DDC 之前,我曾任匯豐私人財富管理部股票研究主管。雖然我的背景來自金融領域,但我始終相信,真正的創新往往誕生於看似不相關的交會點──對我們而言,就是美食、金融與科技的融合。這也是我和團隊每天前進的動力。
Donny:大家好,我是 Quantum Solutions 加密策略負責人 Donny。我與 QS 管理階層相識兩年多。因新任 CEO 具國際資本市場專長,上任時我便參與了投資,隨即加入團隊負責加密策略與募資。
BlockBeats:DAT 這個概念市場已經不陌生了,現在開始有觀點認為 DAT 企業無法持續,有做空機構已經開始做空 DAT 股票,嘉賓如何看待 DAT 這種模式後續的發展?
Juliet Ye:其實 DAT 企業面臨的核心挑戰,是如何讓傳統資本市場理解鏈上資產的價值波動。我們看到,單一業務模式的 DAT 公司確實可能受市場週期影響較大,但那些持倉透明、合規架構完善的上市公司,仍能獲得長期資本的信任。關鍵在於企業要建立雙重估值模型——既要看傳統現金流,也要看鏈上資產價值,並透過持續的、充分的揭露來彌合市場認知差距。從燦谷目前所處的比特幣挖礦業來看,未來可能會出現業務分拆趨勢,例如把比特幣挖礦和 AI 算力服務拆分成獨立實體運營,這樣更能釋放各自價值。
Norma:我其實不認為市場已經真正理解「比特幣金庫公司」的概念。現在市場上對這種公司的認知,還存在三個很大的迷思。
第一,很多人以為比特幣金庫公司的策略只是一個短期的風口,好像就是一群公司趁熱度來融資買比特幣,一旦市場熱度過去,這些公司也會消失。但我認為我們已經走出了這個「實驗階段」。從 MicroStrategy 這樣的早期先驅身上,大家已經看到,一個比特幣金庫策略的結構、管理方式和融資模式,可以影響股東價值。
第二,不同金庫公司在執行策略上差異其實非常大,每家公司的思路和發展的路徑都不一樣。但因為這個產業還很新,市場目前還沒能力區分這些差異。現在投資人往往只看單一指標來評估公司,就像在傳統金融裡,如果你只看 P/E 倍數就決定買賣股票,那顯然是不夠全面的。
第三,還有一種誤解是認為金庫公司只是「比特幣的高槓桿 ETF」,甚至有人說:「那我為什麼不直接買 ETF?」其實這樣看問題太表面了。舉個例子,一個個人投資者在銀行(例如匯豐)能用到的服務就只有信用卡、貸款、房貸等,但如果你是一家市值 5 億美元的公司,銀行能提供的服務和產品就完全不一樣了。同樣的道理,像 DDC 這樣的企業金庫,能接觸到許多一般個人投資者或 ETF 無法取得的金融產品,例如結構化衍生性商品和風險避險工具。我們能更靈活地管理資產,而股東則是把自己的間接比特幣持股交由我們管理,相信我們的專業能力可以創造更高的長期報酬。
接下來,我認為比特幣金庫模式的未來,會有三個重要趨勢:
第一,這還只是比特幣金庫的第一年,現在全球大概只有約 200 家上市公司持有比特幣,不到全球上市公司總數的 0.5%。這數字其實非常小。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公司將比特幣納入資產配置,未必都是純 DAT 公司,但企業採用比特幣作為金庫資產的空間還非常大。
第二,並不是所有金庫公司都是一樣的。現在我們還在「第一階段」,市場重點主要在「誰在融資、誰在買」。到更成熟的階段,差異會越來越明顯:哪些公司能持續執行、哪些公司能在資本市場運作成熟、哪些能清楚地向市場解釋策略。不同公司會用不同方法提升比特幣資產的為股東創造的價值。我們已經看到一些金庫公司開始互相投資、甚至合併,這都是這個產業的演變。
第三,我認為市場不應該把金庫公司孤立地看待。它們的發展其實會受到一些更大的結構性趨勢影響。比如人工智慧。幾乎沒有人討論 AI 在金庫資產管理中的應用,但它可能成為未來的重要分水嶺。能最先開發出 AI 驅動的資產管理工具的公司,很可能會在這個領域脫穎而出。
還有資產的全面代幣化(Tokenization)趨勢。未來金庫公司如何利用這種新型資產形式提升回報,也將是關鍵命題。
最後,隨著更多公司持有比特幣,整個生態的產品會越來越豐富-包括各種創新的收益產品。這對整個行業的長期發展是非常積極的。
Moshe:這個問題主要還是需要 DAT 公司自己來回應。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長期成功取決於差異化與執行力。那些專注於永續的商業模式、企業發展(併購/拓展)以及主動的財庫管理,並善用各類工具為股東創造價值與回報的 DAT 公司,將在未來成長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
Donny:一旦有某個指標被用來為股價定價,想再回到引入該指標前的「純情緒炒作」就很難了。對 DAT 而言,這個讓人頭痛的指標就是 mNAV。關鍵在於走出 mNAV 的桎梏:把財庫(Treasury)真正用起來,最好與公司的既有業務協同運作。
數位資產財庫應是業務的組成部分,而不是給公司貼上的品類標籤。必須讓財庫「動起來」,為市場創造增值、為股東帶來回報,同時營造一種狀態──公司的價值不再完全捆綁於財庫底層資產的價格。
BlockBeats:先問下燦谷,作為全球第二大比特幣礦企,最開始出售 3.5 億美元傳統業務全部投入加密領域,這種 All in 策略背後的風險評估邏輯是什麼?
Juliet Ye:我們 2024 年決定全力轉型,並非一時興起甚至跟風,而是經過了充分的推論論證:首先是時機選擇-我們從 23 年底 24 年初開始接觸和了解產業,從 24 年年可行性中開始發展向業界的徹底轉型。可以說,當時特幣處於週期低位,算力競爭還沒現在這麼激烈,礦機價格相對便宜,燦谷透過股權置換和現金組合收購 50 EH/s 算力規模礦,奠定低成本擴張的基礎。
其次是財務保障-在轉型前,燦谷已經是一家淨現金公司,手握 5 億美金流動性,可以說這為我們尋求轉型提供了財務上的可能性。加上轉型過程中傳統業務剝離帶來 3.5 億美元現金,截至第二季末我們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在 1 億多美金,且當前帳上有超 6000 枚比特幣儲備。這些都為燦谷的轉型和產業深耕鑄就了安全墊。
最後是動態調節能力-例如我們可以透過靈活調整礦機開機率來對沖幣價波動;我們的礦機廣泛分佈在美國、東非、阿曼及巴拉圭等國家和地區,利用區域電價差異和政策穩定性來分散監管與營運風險。
整體而言,燦谷的「All in」策略,是以擇機入市、輕資產模式、和地理分散化為核心風控支柱,透過主動剝離低效資產和強化財務儲備,來實現短期陣痛與長期收益之間的平衡。
BlockBeats:比起 MicroStrategy 的純持幣策略,燦谷的「挖礦+持幣」雙輪驅動的模式很獨特,燦谷透過挖礦獲得比特幣的成本大約是多少?在目前 DATCO 賽道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這種成本優勢能否建造足夠深的護城河?
Juliet Ye:截至第二季末,公司比特幣挖礦的單幣現金成本約 $83,000,疊加約 $15,000 的折舊,單幣全量綜合成本在$98,000 上下。因為公司所採取的輕資產模式——即不自建礦場、使用性價比高的二手機器,不自建現場運維團隊而採用託管形式,我們的單幣現金成本相較行業競品是高一些,但我們的綜合成本在業內仍處於低水平,具有競爭力。
相較買幣囤幣的公司,燦谷是一家生產企業。我們希望持續透過三重維度建構成本護城河:
1)第一,目前我們的比特幣挖礦成本低於市價的,且該成本優勢有實際營運數據可驗證,對我們而言,比直接在市場上買幣更具成本效益。
2)第二,我們透過雙重槓桿放大收益彈性。一方面透過現金+股權的組合形式迅速達到行業領先算力規模,這裡相當於加上了算力槓桿;另一方面在日常營運中透過比特幣抵押融資,來提升資金周轉效率,這裡相當於加上了經營槓桿。這種雙重槓桿的倍率高於直接買幣或買進比特幣 ETF 的,我們認為能最大化比特幣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收益。
3)第三,實施嚴格的股權稀釋風險管控。我們透過比特幣質押貸款、礦機融資租賃等工具籌措資金,涵蓋公司營運開支。這樣避免頻繁增發股票,以便更能保障股東權益。
BlockBeats:接下來想問 DDC,DDC Enterprise 作為一家 NYSE 上市的食品公司,為什麼選擇將比特幣作為其財庫資產的主要組成部分?
Norma:我認為我們選擇比特幣作為主要金庫資產的原因,源自於一種面向未來的理念—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建立橋樑。更根本地說,我們相信,今天的金庫管理已經不僅僅是保值或流動性管理的問題,而是策略性資本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傳統意義上,大多數食品公司會將現金或政府公債等傳統金融工具作為金庫資產,因為那是最穩健、最被理解的做法。而我們選擇不跟隨這種傳統思維,是因為我們看到了資本市場和價值儲存方式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轉變。比特幣的本質不僅僅是一種數位資產,而是一種全新的貨幣形態,與 DDC 這樣一家快速成長、具有前瞻性思維的公司策略方向高度契合。
首先,比特幣代表了激勵機制與主權的重新定義。就像我們在食品產業中致力於建立價值與信任一樣,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性帶來了透明度、韌性與抗操控性。把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意味著我們主動參與一個與全球數位化進程同步發展的金融體系,這種系統性去風險化是現金和債券無法做到的。
其次,對我們來說,金庫不僅是短期流動性或風險避險工具,更關乎長期的資本增值與創新動。食品產業本質上是全球性的,並將隨著科技與消費模式的演變而不斷更新。比特幣的開放協議與網路效應,正反映了消費者行為與數位支付方式的變革,這與我們業務的數位化與國際化方向高度一致。持有比特幣,是我們在通膨與貨幣貶值環境下「提前佈局未來」的方法。
最後,將比特幣作為金庫資產,也讓我們能夠向股東、員工、合作夥伴與客戶傳遞一個強有力的信息:DDC 不僅僅是在守護價值,而是在主動擁抱變革。這種姿態體現了我們的企業文化,幫助我們吸引新一代人才與合作夥伴,尤其是那些認同開放、透明與前瞻精神的 Z 世代消費者。
簡單來說,DDC 選擇比特幣,不只是為了改變金庫資產的結構,而是為了推動公司及其投資者生態向數位化與全球化的未來演進。這是我們在食品、金融與科技交會點上,重新定義資本策略、實現長期成長與抗週期能力的路徑。
BlockBeats:接下來想從做市商的角度聊下 DAT,首先大家最想了解的一個問題,就是幾天前的這場暴跌,有觀點認為是做市商出了問題,Wintermute 也闢謠了自己沒有問題,那您知道這場暴跌裡有做市商出現虧損嗎?
Moshe Shen:我們在本輪波動中的觀察:
· 大規模爆倉的成因: 多重因素疊加所致-與川普相關的重大消息落地時,市場槓桿已在多條鍊和多家場內/場外平台處於高位。價格下行觸發了方向性與 Delta 對沖的槓桿頭寸被交易所 ADL(自動減倉)強制平倉,進一步推動價格下探,形成連鎖式的瀑布爆倉。
· Wintermute 的部位與做法:作為流動性提供方,我們極低槓桿、極低方向性曝險。我們業務的很大一部分是 OTC 交易——我們與近 3000 個對方合作,包括礦工、DAT 公司、專案方以及各類投資者。我們的模式專注於透過對沖成交與跨市場套利來賺取價差。這次由於強平導致的價格錯位顯著,而多家交易所的提幣排隊極為擁擠,短期內加大了我們快速調倉、在不同交易所之間提供最優流動性的難度。
· 更廣泛的市場層面: 我們只談自身運營,不評論他方。但從公開討論來看,這類事件對做方向/槓桿多空的機構尤其棘手——尤其在 ADL 被動平掉空腿的同時,多頭仍隨下跌繼續虧損,風險暴露被放大。
整個週末期間,我們一直保持營運連續性,隨時為對方提供報價。無論對方何時需要流動性,我們都持續提供。 Wintermute 全程維持營運連續性。
BlockBeats:我們也了解到 Wintermute 目前也為 DAT 財庫公司提供做市。那麼,在為 DAT 財庫公司提供做市服務時,Wintermute 如何確保散戶交易者在交易所上的比特幣流動性更順暢和低成本?
Moshe Shen:先澄清我們在 DAT 領域的角色(與傳統做市不同):
我們如何支持 DAT 財庫公司:我們不為 DAT 股票本身提供流動性。我們主要在財庫管理上提供兩類支援:
1. 數位資產累積:DAT 可透過我們 OTC 直購現貨,避開交易所手續費並降低市場衝擊;
2. 產生:為 DAT 的持股提供多種收益:
2.· 賣出備兌看跌(covered puts):在執行累積策略的同時取得權利金收入;
· 數位資產借貸計畫;
· 本金保護型結構性產品:讓閒置收益。
自 2017 年以來,Wintermute 一直是穩定的流動性提供者。目前我們在 中心化/去中心化交易所、現貨、永續、選擇權 等市場每日提供約 150 億美元的流動性。
BlockBeats:想問下 QS,目前 QS 是如何參與這波 DAT 熱潮中的?
Donny:Quantum 把以太坊 DAT 帶進了日本——是日本第一家把 ETH 定為『核心儲備』還官宣增持的上市公司。日本股市今年創了自 1989 年以來的新高:一方面政策鼓勵入市,另一方面日本在中美博弈中更像個中立樞紐;再加上 IBKR、富途這些平台,讓散戶買東京股票更方便。日本監管更嚴,推動數位資產策略門檻高,但走起來更穩。值得一提,Quantum 也是日本唯一拿到全球機構『錨定資金』的加密關聯股,融資不打折,激勵更對齊。
而且和 BMNR 一樣,Quantum 也強調快速增持與高效募資,當然都會在監理允許的框架內進行。
我們也會支援以機構為導向的工具和平台。 ETH 類 DAT 的共同目標,是推動機構更大規模採用區塊鏈;這離不開持牌的 DeFi/CeDeFi 基礎設施——聽起來也許和純鏈上受眾的直覺不一致,但對機構來說確實解決合規、安全、保險等關鍵問題。身為大額數位資產持有者,他們的利益與產業整體一致,願意把產業一起往前推。
BlockBeats:挖礦業務需要持續的資本投入,而比特幣價格波動龐大。燦谷如何平衡現金流管理與長期持幣策略之間的矛盾?
Juliet Ye: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一邊是持續的大資本投入,另一邊是持有不賣出,如何平衡非常關鍵。我們的策略是運用槓桿和保持靈活性。
比特幣挖礦,實際上很大一部分的營運成本是來自電費。在這裡我們透過電費貸來緩解現金流壓力。這意味著我們無需立即支付全額電費,僅需按月支付貸款利息。這答覆降低了短期的現金支出壓力。比特幣作為抵押物獲取貸款,因比特幣長期價值被認可,無需追加保證金,可極致利用槓桿。在這種模式下,我們的現金儲備將優先用於算力擴張或探索型業務。同時,優先透過比特幣質押融資覆蓋營運開支,而非直接出售比特幣,能保留比特幣長期增值潛力,又避免股權稀釋。我們的負債權益比維持低位,也預留加槓桿空間。
當然,我們的持幣策略並非機械性地「永不賣出」,而是基於三重觸發機制的動態觀測和調整,我們會給予價格、流動性需求和外部風險等多重因素,動態調整我們的策略。當然,我們在 2024 年比特幣減半週期低位入場,以低成本快速擴張算力,目的就是最大化地累積比特幣,為下一輪牛市儲備資產。所以原則上我們不會輕易改變囤幣政策,而是在保障現金流安全的同時最大化長期持幣收益,形成可持續的平衡機制。
BlockBeats:非常感謝 Cango、DDC、Wintermute 和 QS 的各位嘉賓,分享了精彩的分析與觀點。這輪暴跌之後,風險尚未出清,恐懼與不確定仍在。但恐懼裡也有定價錯配,荒蠻中也能重建秩序。感謝各位嘉賓以一線視角分享-從財庫資產、從做市重建深度,再到合規等框架為我們嘉賓進行分享。今天 AMA 到這裡,我們下期見。
Space 連結:
Space 連結:https://x.com/i/spaces/1jMJgRnQazkGL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您也可能喜歡
以太坊開發者警告,Paradigm 的影響力恐導致生態價值觀錯位
OpenSea 計劃明年第一季推出 SEA 代幣,將撥出 50% 收益用於回購

亞馬遜雲端服務大規模故障,多家金融與消費平台受影響
6 大 AI 上演交易大戰,幣圈版「圖靈測試」會有好結果嗎?

加密貨幣價格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