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佣金之後的戰場,搶佔「發現與討論層」的人才是新券商
社交正在成為金融的底層架構
原文標題:Why Social Trading Is The New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Layer
原文作者: Boaz Sobrado, Forbes
編譯:Peggy,BlockBeats
編者按:
從 GameStop 引爆的散戶交易浪潮,到 Robinhood 宣布「金融超級應用」的願景,社交交易正在從邊緣現象演變為金融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它們不取代券商,卻在券商之上構建了新的發現與討論層。
本文深入剖析 Blossom、AfterHour、Fomo 等新興平台如何通過真實持倉數據、社群互動與交易整合,重塑散戶投資者的行為路徑與市場結構。在這個基礎設施逐漸成型的過程中,誰能理解自己的用戶,誰就能定義未來的金融入口。
以下為原文:

2025 年 1 月 23 日,著名「dogwifhat」迷因中的狗狗 Achi 出現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開市鐘儀式上。
Dogwifhat(代幣代碼 WIF)是一種基於 Solana 的狗狗主題迷因幣,於 2023 年 11 月推出,其吉祥物是一隻戴著針織帽的柴犬。
當 Benchmark 于 2025 年 11 月領投 Fomo 的 1700 萬美元 A 輪融資時,這家矽谷最具選擇性的風投公司對加密領域做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押注。Benchmark 很少投資加密貨幣初創公司。該公司曾在 2018 年投資 Chainalysis,以及少數其他項目,但加密領域仍然不屬於其典型投資組合。
然而,合夥人 Chetan Puttagunta 卻加入了 Fomo 的董事會。Fomo 是一款面向消費者的應用程序,支持在多個區塊鏈上交易數百萬種加密代幣。
Benchmark 投資的並不是另一個交易應用,而是社交交易基礎設施------一個正在迅速成為散戶投資者不可或缺工具的類別,重要性堪比傳統券商。
不僅僅是 Degen:Blossom Social 的案例研究

Blossom Social 團隊與社區成員在納斯達克大樓前合影
Blossom 的 CEO Maxwell Nicholson 對「摩擦」有著比多數人更深的理解。
在打造社交平台時,如果一開始就強制用戶綁定券商賬戶,往往會在用戶旅程的起點製造巨大阻力。多數消費類產品會選擇移除這個障礙,但 Blossom 卻反其道而行之,將其設為強制要求。
這個決定乍看之下不合常理,直到你理解 Nicholson 想要構建的是什么。
Blossom 于 2021 年上線,正值 GameStop 引發的散戶交易狂潮。那時 Reddit 上關於股票的討論幾乎都是匿名的------你看不到真實持倉,只能看到各種觀點。StockTwits 雖然用戶眾多,但分享的內容大多未經驗證。
Nicholson 想要構建的是一個基於真實投資行為的社交網絡。通過 SnapTrade 等 API,Blossom 能夠連接券商賬戶,驗證用戶持倉。這項技術已經成熟,問題是:用戶是否願意忍受這種「摩擦」。
結果是:他們願意。
如今 Blossom 擁有 50 萬註冊用戶,其中約 10 萬人已綁定券商賬戶,代表著近 40 億美元的資產。在平台上,約一半的持倉是 ETF,而非個股,最受歡迎的是標普 500 指數 ETF。
強制綁定賬戶塑造了平台文化。
Nicholson 觀察到,StockTwits 雖然後來也加入了券商綁定功能,但是可選項。技術上任何人都可以通過 Plaid 或 SnapTrade 接入,但由於綁定不是平台的核心文化,用戶並未廣泛採用。而在 Blossom 上,幾乎所有活躍用戶都會分享自己的真實持倉,並通過驗證獲得徽章。這種「摩擦」篩選出了願意公開投資組合的人,進而形成了獨特的社群氛圍。
這種文化最終轉化為商業模式。
Blossom 在 2023 年實現營收 30 萬美元,2024 年達到 110 萬美元,今年預計將突破 400 萬美元,其中 75% 來自與 ETF 發行商的合作。
State Street 付費給 Blossom,以提升 SPY 在散戶中的認知度,避免他們默認選擇 Vanguard 的 VOO。VanEck 推廣主題型 ETF,Global X 宣傳其特色基金。目前已有約 25 家發行商與 Blossom 合作,因為這個平台能精準觸達那些正在主動選擇基金的散戶。
這個模式之所以有效,是因為 Blossom 的用戶不是在做日內交易,而是在為未來幾十年構建投資組合。當他們綁定賬戶並討論持倉時,不僅為其他用戶創造了內容,也生成了關於真實散戶行為的數據。
Nicholson 介紹了 Blossom 每季度發布的 ETF 散戶資金流報告。這些數據展示了用戶實際如何使用資金,而不是他們在調查中聲稱的行為。由於數據經過券商賬戶驗證,具備高度可信度,也因此具有商業價值。ETF 發行商願意為這些數據付費,以了解自己的產品是否真正吸引了散戶。
這 40 億美元的綁定資產代表著真實資金,正在根據社交平台上的討論做出真實的資產配置決策。
對 ETF 發行商而言,這不只是內容平台,而是一層新的金融基礎設施。
散戶主宰世界,但是哪一類散戶?

Reddit 上知名投資者 Kevin Xu 是 AfterHour 和 Alpha Ai 的創始人
社交交易的爆發揭示了一個事實:散戶並不是一個同質化群體。這個賽道中真正跑出來的平台,服務的都是截然不同的用戶群體------他們的風險偏好、投資周期、動機都不一樣。
AfterHour 面向的是 WallStreetBets 社群。創始人 Kevin Xu 在迷因股熱潮期間,以「Sir Jack」的身份在 WallStreetBets 上公開分享每一筆交易,將 3.5 萬美元變成了 800 萬美元。他打造 AfterHour,就是為了服務這類用戶。平台允許用戶以匿名身份分享持倉,但必須通過綁定券商賬戶來驗證。用戶分享的是具體金額,而非百分比。股票聊天室的氛圍更像是交易版的 Twitch 直播。
2024 年 6 月,AfterHour 獲得 Founders Fund 和 General Catalyst 的 450 萬美元融資。平台人氣極高,據稱 70% 的用戶每天都會打開 App。他們不是每季度查一次報表的被動投資者,而是把市場當作娛樂和社群的活躍參與者。平台已向用戶推送近 600 萬條交易信號,驗證的持倉資產超過 5 億美元。
Fomo 則瞄準的是加密圈的「Degen」。這群人希望能在任何區塊鏈上交易任何代幣。Fomo 的創始團隊通過列出 200 位理想天使投資人,並通過人脈進行引薦,最終爭取到其中 140 位,包括 Polygon Labs CEO Marc Boiron、Solana 聯合創始人 Raj Gokal,以及前 Coinbase CTO Balaji Srinivasan。

Fomo 背後的團隊,最近他們獲得了 Benchmark 投資
Benchmark 投資 Fomo 的契機,是三位不同的人向合夥人 Chetan Puttagunta 推薦了 Fomo 的兩位創始人 Paul Erlanger 和 Se Yong Park。他們曾在 dYdX 共事,並堅信 Fomo 的願景:打造一個超級應用,讓用戶可以在任何區塊鏈上交易所有加密資產,並內嵌社交功能,實時跟蹤朋友和 KOL 的交易。
Fomo 面向的是那些希望隨時隨地交易,從比特幣到冷門迷因幣的用戶。App 收取 0.5% 的交易手續費,但會吸收鏈上 Gas 費用,這對關注主流幣的用戶非常有吸引力。比如你可以在週日凌晨 3 點交易 Solana 代幣,而無需擔心網絡費用------傳統市場的「摩擦」在此顯得格外明顯。
2025 年 6 月,Fomo 接入 Apple Pay,用戶下載後即可開始交易。平台營收迅速增長至每週 15 萬美元,日交易量達 300 萬美元。到 9 月融資完成時,日交易量已達 2000 萬至 4000 萬美元,日營收達 15 萬美元,用戶突破 12 萬人。
這波增長驗證了 Puttagunta 的判斷:社交交易已經不只是一个功能,而是一層新的基礎設施。這些平台正在構建散戶發現、討論和執行交易的長期架構。
Blossom 則有意吸引長期投資者。用戶在平台上討論是否應將投資組合傾向於小盤價值股或國際市場。約 37% 的持倉是標普 500 ETF,其餘 63% 包括分紅基金、備兌期權 ETF、加密 ETF、固定收益產品和個股 ETF。用戶普遍採用「核心-衛星」策略:以廣泛市場為基礎,圍繞特定主題進行配置。
這些平台服務的用戶群體截然不同。
在 Blossom 上討論 SCHD 分紅收益率的用戶,和在 Fomo 半夜交易特朗普迷因幣的用戶,顯然不是同一類人。他們都是散戶,但目標不同,風險偏好不同,對市場的態度也不同。
平台的成功在於精準選擇受眾。
Blossom 強制綁定券商賬戶,篩選出願意分享真實持倉的認真投資者;AfterHour 的匿名透明機制吸引了希望建立信譽但不願暴露身份的交易者;Fomo 的多鏈接入則服務於習慣全天候交易的加密原住民。理論上,這些平台都可以服務所有散戶,但它們都選擇了不這麼做。
金融超級應用的邏輯

2021 年 7 月 29 日,線上券商 Robinhood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當天,創始人 Baiju Bhatt 和 Vlad Tenev 現身華爾街,Robinhood 股價在納斯達克首日交易中下跌約 5%。
2025 年 9 月,Robinhood 宣布推出「Robinhood Social」,從一個意想不到的方向驗證了社交交易的趨勢。當那個曾將交易佣金「商品化」的平台開始加入社交功能,說明整個券商行業的底層邏輯正在發生變化。
Robinhood CEO Vlad Tenev 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場線下活動中表示:「Robinhood 不再只是一个交易平台,而是你的金融超級應用。」
此次發布包括 AI 驅動的定制指標、期貨交易、做空機制、隔夜指數期權,以及多個獨立券商賬戶的支持。但最核心的更新是 Robinhood Social------一個內嵌在 App 內的交易社區,支持真實交易驗證和實名檔案。
這些功能幾乎復刻了獨立社交交易平台的核心體驗:用戶可以實時查看交易進出點,討論策略,關注其他交易者,並在信息流中直接完成交易。他們可以查看一年的盈虧情況、每日收益率和歷史交易記錄。每個檔案都經過 KYC 驗證,確保是真實用戶。甚至可以根據公開披露的交易記錄,關注政客、內部人士和對沖基金,即使這些人並不在 Robinhood 上活躍。
Robinhood 將社交功能設為「邀請制」,說明他們意識到這個賽道的重要性。平台擁有 2400 萬個資金賬戶,具備強大的分發能力。它曾引領零佣金交易,並長期捍衛「訂單流支付」這一盈利模式。而現在,它開始佈局社交層,因為券商本身也面臨「商品化」的風險。
零佣金已成為行業標配,移動端體驗是基本要求,碎股交易也已普及。Robinhood 在 2015 年的差異化優勢,如今在 Charles Schwab、Fidelity 和 TD Ameritrade 上都能找到。下一輪競爭焦點,是「社區」和「對話」。
Robinhood 的動作證明,社交交易不是一個附加功能,而是一層基礎設施。當用戶數最多的散戶券商開始加入社交功能,說明這個賽道已經被獨立平台驗證並證明其價值。
這一步的時間點也透露出防禦姿態。Blossom、AfterHour 和 Fomo 正在搶占不同類型散戶的心智。它們不需要自己做券商,而是通過 API 連接現有券商。但它們掌握了「發現」和「討論」這一層------投資者決定買什麼的地方。如果交易發生在 Robinhood,而討論發生在別處,Robinhood 就可能淪為「管道」。
社交層帶來的用戶黏性,是執行層無法替代的。如果你的朋友都在 AfterHour 上交易,你在 Blossom 上關注的投資者也不在 Robinhood,那麼遷移的不只是資產,還有社區、討論和決策的語境。Robinhood 意識到了這一點,並開始應對,但它是在跟隨,而不是引領這個賽道。
社交媒體正在成為市場基礎設施

StockTwits 首席執行官 Howard Lindzon 于 2011 年 4 月 14 日(星期四)在美國紐約舉行的 Bloomberg Link Empowered Entrepreneur 峰會上發表演講。
該峰會匯聚了最具創新精神的創業者,與其他企業家、投資人及潛在商業合作夥伴共度一天,圍繞創業、融資與企業成長展開深入討論。
社交交易平台正在融合散戶投資中原本分離的兩個功能:金融媒體與市場基礎設施,形成一體化的用戶體驗。
想像一下華爾街專業人士的工作方式。他們每年花費 2.4 萬美元訂閱 Bloomberg 終端。終端的價值不僅在於數據或交易功能,而在於其整合的工作流:專業人士可以在一個界面上同時查看市場、閱讀新聞、分析圖表、與其他交易者聊天並執行交易。Bloomberg 的即時消息系統至今仍被廣泛使用,正是因為它嵌入在交易流程中,而不是迫使用戶在不同平台間切換。
社交交易平台正在為散戶構建類似的體驗。StockTwits 擁有 600 萬用戶,實時討論市場。創始人 Howard Lindzon(也是「Degen 經濟指數」的提出者)早在 2008 年就推出了這個平台,遠在散戶交易熱潮之前。這個社區關注的是「現在正在發生什麼」,而不是 CNBC 三小時前報導的內容。2021 年 GameStop 暴漲時,討論發生在 Twitter、StockTwits 和 Reddit,而不是傳統財經媒體。
Blossom 將這一理念與真實持倉數據結合。用戶綁定賬戶並討論自己的實際持倉時,所產生的內容不僅服務其他用戶,也成為平台的數據來源。ETF 發行商願意為曝光付費,因為散戶是在社交信息流中發現基金,而不是通過 Morningstar 評級或理財顧問推薦。
AfterHour 的機制是:當你關注的人進行交易時,平台會實時推送交易信號。這種即時性帶來的緊迫感,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當你尊敬的投資者買入某隻股票時,你能第一時間看到,而不是等到收盤後在 CNBC 上看到當天熱點。
Fomo 則讓用戶在交易數百萬種加密代幣的同時,看到其他人持有哪些資產。社交信息流會顯示哪些代幣正在獲得關注,甚至早於主流加密媒體的報導。發現過程由社區驅動,而不是由中心化編輯決定什麼值得報導。
這種整合解釋了為何傳統財經媒體難以吸引年輕投資者。CNBC 仍採用廣播模式:主持人講解,觀眾被動收看。媒體消費與交易執行之間的割裂,製造了「摩擦」。年輕投資者不看有線電視,也不等待市場總結。他們在手機上實時獲取內容,並做出決策。
社交交易平台解決了這個問題:讓內容創作變得「參與式」。用戶通過交易和討論創造內容,平台既是媒體公司,也是由用戶生成信號的社區。這種結構反映了年輕群體的媒體消費習慣------他們不區分「創作」與「消費」,社交交易平台正是這種行為在金融市場中的映射。
這些平台的商業模式也體現了媒體與基礎設施的融合。Blossom 的收入來自 ETF 發行商購買曝光位,類似媒體公司出售廣告。但這些廣告與真實持倉數據結合,發行商可以判斷產品是否真正吸引用戶,並按實際效果付費。AfterHour 和 Fomo 則通過交易手續費盈利,類似券商的執行收入,但交易發生在社交語境中,由社區驅動發現。
這些平台並不試圖取代 CNBC 或 Bloomberg,而是取代了「媒體消費與交易執行割裂」的體驗。真正的創新在於整合:當發現、討論與執行在一個工作流中完成,無需切換平台時,平台本身就不再是一個 App,而是一層新的金融基礎設施。
交易數據,正在成為產品本身

Blossom Social 曾在多倫多 Rogers Centre 舉辦了一場 1400 人的線下活動------也正是在這裡,藍鳥隊在世界大賽第七場失利。
社交交易平台正在生成一種前所未有的數據集,這些數據本身就是產品,獨立於產生它們的社交功能。
Blossom 目前已連接約 40 億美元的資產,這些數據揭示了真實的散戶行為,而非他們聲稱的偏好。傳統市場調研依賴問卷,詢問投資者持有哪些資產或計劃買什麼,但這類調查常常受到選擇偏差、記憶誤差和理想化回答的影響。而 Blossom 通過券商賬戶連接,直接驗證用戶的真實持倉。
Blossom 每季度發布散戶資金流向 ETF 的報告,揭示哪些品類正在吸引資金,哪些則出現流出。這些數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散戶交易如今已佔據顯著市場份額。2021 年,散戶交易活躍度迫使機構投資者調整策略,而這種活躍並未隨著 GameStop 的退潮而消失。
ETF 發行商願意為這些數據付費,因為它能揭示他們的產品是否真正打動了散戶。State Street 與 Vanguard 競爭 S&P 500 ETF 的散戶資金,VanEck 與 Global X 爭奪主題型 ETF 的流量。他們需要知道,散戶是否真的在買他們的基金,而不僅僅是聽說過。
Blossom 能提供答案。當 37% 的連接資產集中在 S&P 500 ETF 上,說明這個品類具有廣泛吸引力;當備兌期權 ETF 出現強勁流入,說明市場對收益型產品有真實需求;當加密 ETF 被廣泛採用,說明散戶的興趣已不止於交易所上的投機行為。這些數據來自真實持倉,而非問卷或焦點小組。
AfterHour 的持倉驗證機制揭示了 WallStreetBets 社群真正交易的股票,而不僅僅是討論的熱門股。許多股票在社交媒體上熱度很高,但實際交易量很低。AfterHour 能通過用戶綁定的真實持倉,區分「噪音」與「信號」。平台連接的 5 億美元資產代表著真實資金,正在跟隨社區討論做出交易決策。
Fomo 的交易數據則揭示了哪些加密代幣在散戶中真正獲得採用,而不僅僅是炒作。平台承諾支持在所有區塊鏈上交易數百萬種代幣,其中多數最終會失敗。但哪些代幣能持續獲得交易量,哪些只是短暫爆紅,這些數據對理解散戶行為至關重要。
隨著散戶交易在市場中的佔比不斷上升,這些數據的價值也在提升。社交交易平台正在收集傳統數據提供商難以獲取的信息。散戶不會提交 13F 文件,也不會公開報告持倉。券商數據通常是各自封閉的,而社交交易平台通過用戶連接跨券商聚合數據,打破了傳統的數據孤島。
這些平台的商業模式也因此成立:它們不是靠交易頻率賺錢,而是靠信息流。Blossom 不需要用戶頻繁交易,只需要他們真實分享持倉,數據就有價值。這種模式與傳統佣金制或訂單流支付的券商邏輯不同,激勵機制也隨之改變。
數據產品也構建了護城河。一旦 ETF 發行商開始依賴 Blossom 的季度報告制定策略,他們就對數據產生了依賴;一旦 AfterHour 向對沖基金展示散戶的真實交易行為,這些信息就成為其投資流程的一部分。這些平台不僅是散戶的基礎設施,也正在成為機構理解散戶行為的工具。
交易,已成為一種消費行為
社交交易基礎設施正在成為市場的永久架構。雖然各平台面向的用戶群不同,但它們共享相同的底層邏輯:真實持倉、實時討論,以及建立在透明性而非交易量上的商業模式。
支撐這一基礎設施的技術已無法逆轉。券商賬戶連接 API 已經存在,並將持續優化。實時驗證持倉的能力,任何平台都可以接入。問題不在於社交交易基礎設施是否存在,而在於哪些平台能抓住哪些用戶群體。
由 GameStop 引發的散戶交易浪潮並未退潮。2021 年開戶的散戶並沒有在迷因股退熱後關閉賬戶。數據表明,他們仍在持續參與市場。這些投資者需要服務其投資流程的基礎設施------一個能無縫整合發現、討論與執行的平台。
傳統券商可以添加社交功能,Robinhood 就是例證。但那些從社交出發、再整合交易功能的平台,可能擁有結構性優勢。Blossom、AfterHour 和 Fomo 無需自己做券商,它們通過 API 連接所有券商,讓用戶在自己熟悉的平台上交易,同時參與社交社區。
這些平台的商業模式也驗證了可持續性。Blossom 的營收在兩年內從 30 萬美元增長到 400 萬美元,說明 ETF 發行商願意為觸達散戶付費;AfterHour 的日活數據表明社交交易能形成用戶習慣;Fomo 的交易量增長則證明加密原住民渴望社交化的交易體驗。這些不是一時的產品,而是服務真實需求的基礎設施。
監管環境也在支持而非阻礙這一架構。社交交易平台不持有資產,也不執行交易,它們提供的是圍繞真實持倉的社區與討論。這種結構避開了券商面臨的大多數監管複雜性。平台與合規券商合作,而非與之競爭。
未來的發展路徑將是持續細分。更多平台將出現,服務特定的散戶群體:有的專注期權交易,有的服務分紅收入投資者,有的面向新興市場。它們將圍繞真實數據構建社區,並整合交易執行,而無需成為券商。
最終勝出的,將是那些真正理解自己用戶群的平台,而不是試圖服務所有人的平台。散戶不是一個統一群體,成功的社交交易平台正是在產品設計、商業模式與社區文化中體現這一現實。Benchmark 投資 Fomo 的決定也驗證了這一邏輯:他們投資的不是一個試圖服務所有散戶的平台,而是一個專注服務加密原住民、支持他們在社區中交易數百萬代幣的平台。
社交交易基礎設施並不一定要取代券商,而是在券商之上加了一層------在這層裡,社區、討論與發現正在發生。這一層,正在變得和券商本身一樣重要。構建這層的平台,正在打造散戶投資者的永久市場架構。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您也可能喜歡


加密合規孤勇者:Circle CEO 如何破局 Tether 圍剿與利率下滑的雙重絞殺?
Circle 即將發布的財報,將是他證明戰略有效性的新契機。

去中心化交易所 Lighter 完成 6800 萬美元融資,由 Founders Fund 和 Ribbit Capital 領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