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9万
205.79万
2024-09-20 09:00:00 ~ 2024-10-22 07:30:00
2024-10-22 12:00:00
Bitget 会定期对上架的每种数字资产进行质保审查, 以确保其符合我们的平台标准。 除了数字资产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外, 我们的评估过程还考虑其他多种因素, 包括: ● 交易量和流动性 ● 项目的团队参与 ● 项目的发展 ● 网络或智能合约的稳定性 ● 社区的积极性 ● 项目的响应能力 ● 疏忽或不道德行为 鉴于最近的定期审查, Bitget 将于2025年12月5日18:00(UTC+8)下架10个币对。下架币对为: NC/USDT;SKYAI/USDT;ALPHA/USDT;BADGER/USDT;XPR/USDT;OAS/USDT;MCADE/USDT;SCR/USDT;SCR/EUR;FET/BTC 用户请注意: 以下代币 NC、SKYAI、SCR、ALPHA、BADGER、XPR、OAS、MCADE 的充值服务现已暂停,用户可在 2026 年 3 月 5 日 18:00(UTC+8)前继续进行提现操作。 请注意, 上述币对的所有挂单都将自动取消。 为了持续提供更好的用户交易体验,Bitget 统一账户现货将于2025年12月5日 18:00(UTC+8) 下架以下交易对:NC/USDT;SKYAI/USDT;ALPHA/USDT;BADGER/USDT;XPR/USDT;OAS/USDT;MCADE/USDT;SCR/USDT;SCR/EUR;FET/BTC 届时仍未成交的现货订单,系统将自动为您撤单。 用户将无法继续在统一账户现货交易下架交易对。 以下代币下架后将不再支持转入统一账户,统一账户内遗留的相关资产将被自动划出至经典账户现货账户:NC、SKYAI、SCR、ALPHA、BADGER、XPR、OAS、MCADE 强烈建议用户提前处理下架币对未成交订单,并及时将相关资金从统一账户划出至资金账户,以避免造成不必要损失。 4. Bitget 跟单将于2025年12月5日 18:00 (UTC+8)移除以下交易对:BADGER/USDT 移除后,逾期未处理的跟单订单,系统将自动为您撤单,并将相关资产退回至您的账户内。 移除后,用户无法创建该币对下任何新的订单。 强烈建议用户在此之前自行关闭相关交易对,以避免任何潜在损失。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5. Bitget 现货策略将于2025年12月5日 18:00 (UTC+8)移除以下交易对:NC/USDT;SKYAI/USDT;SCR/USDT;ALPHA/USDT;BADGER/USDT;XPR/USDT;OAS/USDT;MCADE/USDT 移除后,逾期未处理的策略订单,系统将自动为您撤单,并将相关资产退回至您的账户内。 移除后,用户无法创建该币对下任何新的策略。 移除后,用户无法将运行中的该币对下的策略发布至策略广场。 移除后,用户已发布至策略广场的该币对下的策略将从策略广场下架。 强烈建议用户在此之前自行关闭相关交易对策略,以避免任何潜在损失。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6. Bitget 将于2025年12月4日11:00(UTC+8)从现货杠杆交易中移除 SCR/USDT 币对并关闭相应交易服务。 关闭转入及借贷服务:Bitget 现货杠杆已暂停相关交易对转入和杠杆借贷业务。 相关仓位将被平仓并清算,交易功能将不可使用:Bitget 将于2025年12月4日 11:00 (UTC+8)自动平仓相关仓位,取消保证金账户中所有该币对的挂单,并清算用户的所有未偿还负债。该币对的杠杆交易服务将被禁用,资产将自动转入现货账户。 强烈建议用户提前平仓、取消订单、偿还负债以及划转与相关币对有关的资金,以避免任何潜在损失。 7. Bitget 理财将于2025年12月4日18:00(UTC+8)下架 MCADE 简单赚币产品。 产品下架后,用户持有 MCADE 简单赚币资产将会自动返回至现货账户内。 您可进入 Bitget 现货账户查看。 在此之前,您可以随时赎回持仓资产。 请根据需要提前做好资金安排。 8. Bitget 闪兑和“小额兑换BGB”功能将于2025年12月5日16:00(UTC+8)下架 NC、SKYAI、SCR、ALPH、BADGER、XPR、OAS、MCADE 及所有相关交易对。 免责声明 尽管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 加密货币仍面临很高的市场风险和波动性。强烈建议用户自行研究, 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保持领先的关键在于:把握领域脉搏、从加密圈外汲取灵感、并坚持第一性原理思考。 撰文:Emily Lai 编译:AididiaoJP,Foresight News 加密货币领域瞬息万变,用户注意力转瞬即逝,趋势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我总结了过去 12 个月的观察与心得,并对 2026 年的趋势做出了预测。 本文的核心目的是向各位创始人、增长负责人和营销人员分享我与 @hypepartners 团队对行业走向的判断,这些趋势对各位市场策略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持领先地位。 10 个月,足以改变很多 自 2025 年 2 月我在 EthDenver 发表上一次主题演讲以来,我们目睹了: 新增超过 319 种稳定币(数据来源 @DefiLlama) 机构与华尔街通过企业区块链、DATs、ETFs 等形式入场,金融科技巨头纷纷采纳稳定币 监管环境放宽,得益于《GENIUS 法案》和一位「亲加密货币」的美国总统 新发行代币数量增长超过 27%,截至撰稿时已达 5.67 亿枚(数据来源 @Dune) 加密货币支付卡选择激增,仅 2025 年 10 月,可追踪的链上卡交易量就达 3.75 亿美元 预测市场(如 @Kalshi, @Polymarket)交易量创新高,新参与者不断涌现 基于加密技术的数字银行和移动端金融科技应用陆续推出(特别提及 @aave 本周发布的重量级移动应用) 2024 年与当下的加密货币营销对比 2024 年主流趋势包括:团队主导营销、创始人品牌塑造、AI 代理、「回复达人」、吉祥物、空投、实习生账号,以及由 InfoFi 平台提出的「心智份额」概念。 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焦点从亚太地区的流动性,到加密货币领域的节奏一如既往地快。 心智份额已过时?心智份额 ≠ 增长 过去一年,多个备受期待的代币生成事件表明,即使拥有极高的心智份额,若价格表现不及加密推特社区的预期,买入需求依然疲软。 从关键绩效指标看,重心已重新回到用户获取(B2B 和 B2C)和留存率上。从叙事和宏观角度看,生态系统和应用开始强调收入和回购信息。 内部讨论则更多围绕代币策略、代币经济学和激励设计,旨在减轻抛压。 随着行业基础设施、基础组件和中间件逐渐成熟,生态系统和公链的焦点转向了应用层。当传统金融机构入场,拥有数百万用户的成熟金融科技应用采用区块链技术时,加密货币的合法性得以增强。 更重要的是,这使我们能够触达加密推特圈之外的新用户。随着用户体验改善、新应用出现和信任建立,可转化的目标市场与受众都在扩大。这意味着,那些曾经投资回报率 / 广告支出回报率为负的 Web2 用户获取策略,如今可能再次变得可行。 趋势风向:什么在兴起,什么在消退 以下是一份主观且非穷尽的热门与过时列表,融合了我个人、身边加密风投朋友、加密营销圈及加密推特社区的观点。 我将这些趋势归纳为 7 大主题,以下是对 2025 年观察的高层次总结。 增长岗位的招聘与就业市场 绩效营销回归 由于重心转向用户获取和留存,绩效营销再度兴起。这要求具备完善的追踪系统(链上、产品 / 网站、渠道)、增长实验、付费与免费媒体结合、从社交任务到流动性任务的演变、精准 KOL 营销等。 相关工具使用增加,例如:@spindl_xyz、@gohypelab、@themiracle_io、@tunnl_io、@yapdotmarket、@turtledotxyz、@liquidity_land 等。 策略更精准:部分永续合约去中心化交易所为鲸鱼用户提供白手套式服务和 1 对 1 沟通,或借助亚太区交易 KOL 获取初始流量。 Web2 付费广告渠道(社交广告、搜索广告、户外广告)依然重要。Telegram 广告是当前未被充分利用的渠道。 随着 OpenAI 等大语言模型和 AI 生态系统开发广告产品,未来将出现新的广告展示位。 内容为王,持续饱和 2025 年,时间线被海量的内容创作者和视频淹没。创作者类型多样:vlog 博主、短视频创作者、技术解说、直播主、电影叙事者等。 InfoFi 平台催生了大量「大使」型账号,他们通过「积极发声」以期获得回报。但我认为此趋势难以持续,「空谈者」位列我的「过时」名单。 品牌方开始聘请演员、使用好莱坞级别工作室和摄像师,制作精良内容和广告。例如 @aave 在推移动应用前先行在 Instagram 布局,@ethereumfnd 引入 @lou3ee 等故事讲述者。 内容形式多元:直播系列(如 @boysclubworld)、静态系列、播客、短视频剪辑、3D/AI 公告视频等。 @OctantApp 为创作者提供资助,我本人也为创作者举办研讨会,讲解品牌方的心理需求。 核心洞察: 内容将持续饱和。质量、实质内涵和制作水平将愈发关键。突破加密推特圈层,触达新受众同样重要。 探索 X 平台之外的广阔天地 今年,我们探索了 YouTube、Reddit、AI 搜索引擎优化(如 Perplexity, GPT)、Instagram、Whop 等渠道。演讲中重点介绍了 LinkedIn 和 TikTok。 LinkedIn 示例: @Scroll_ZKP 联合创始人 @sandypeng 2025 年持续运营,从 0 增长到 630 万展示量和 3.1 万粉丝。(展示了她的数据与心得。) TikTok 布局: 2025 年 1 月,注意到对 Instagram、YouTube、TikTok 等渠道的入驻需求增长。我们聘请 @web3nikki 组建了专注于 TikTok 等渠道品牌增长和用户获取的短视频部门。团队成员均为 TikTok 原生用户,深谙算法和爆款逻辑,并能结合加密视角调整策略。部门成立以来,已服务 12 家客户,积累了丰富经验。 活动走向体验化与独家化 周边活动过度饱和(常一周超 500 场),组织者需更努力吸引参与者。 周边商品亦然,追求更高品质、设计与独家性。 私人晚宴数量增加。@metamask 在 7 月 EthCC 戛纳的仅限邀请活动(涉及快艇、直升机、飞机接送 KOL/ 创作者)树立了新标杆。@raave 则持续定义加密音乐活动标准。 门票获取方式趋向层级化、独家化和序列化营销激活。数字化体验也在增加:空投开箱、迷你游戏、Buzzfeed 式可分享性格测试等。更多灵感源自 Web2 品牌活动、快闪概念和网红活动,并被引入加密领域。 激励措施的重构与再设计 部分激励活动被重新定位为「特权」: 「能购买此代币本身就是一种特权」(类比 2021 年 NFT 白名单)。 「现在购买,享折扣特权」。 「立即质押,从多协议获取提升收益或积分」。 要获得最大空投、折扣或积分,需处于顶级层级(类比航司和酒店计划)。 这让人联想到银行和 Web2 金融科技公司将使用其产品塑造成「特权」的营销方式(如「恭喜您预获资格!」)。 预测: 激励计划将进一步发展,更接近传统的忠诚度和会员计划。 AI 在营销与运营中的应用 AI 搜索引擎优化 / 大语言模型搜索引擎优化,确保公司信息出现在 AI 提示词的训练数据源中。Ahrefs、SEMrush 等 Web2 工具已提供 AI 可见度衡量。OpenAI 已官方宣布探索广告平台,这将带来新的展示位和营销策略。 如何保持领先 趋势生命周期缩短,源于以下几点: 护城河减弱(AI、互联网、工具使得内容制作等门槛降低)。 加密圈内受众规模有限。 新公司层出不穷,每日争夺注意力。 营销需要持续创新、测试和实验。战术的先行者可利用新颖性捕获品牌知名度,直至该战术饱和。重新测试旧战术和美学,有时能再次激发新奇感。这是一个循环。 「当他们右转,你左转。当他们左右摇摆,你则静坐树下,探寻更高维度的意识,引入未知领域。然后循环往复。」 保持领先的关键在于:把握领域脉搏、从加密圈外汲取灵感、并坚持第一性原理思考。以下问题有助于形成你自己的预测和营销策略: 最终,你是在对未来下注。
原文标题: Crypto Marketing Trends & Predictions: 2026 and Beyond 原文作者: @emilyxlai 原文编译:Peggy,BlockBeats 编者按:加密行业的营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趋势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竞争愈发激烈,传统打法逐渐失效。对于创业者、增长负责人和营销团队来说,理解这些变化不仅是生存问题,更是抢占先机的关键。 本文基于 Hype Partners 的首席营销官 Emily Lai 的演讲,系统梳理 2026 年加密营销的 7 大核心趋势,涵盖绩效营销、内容创作、渠道多元化、活动体验、激励机制以及 AI 驱动的运营。同时,分享行业预测和一套保持领先的思考框架。 行业正在加速演变,如何抓住机会、避免掉队?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以下为原文: 加密行业瞬息万变,注意力周期极短,趋势来得快、消失得更快,生命周期愈发紧缩。 在上周日(11 月 16 日)举行的 g(t)m con1 大会上,我分享了过去一年中的观察与经验,并提出对 2026 年的前瞻性判断。 这场演讲的核心,是与创业者、增长负责人和市场营销专家分享我们团队对行业未来的判断,探讨这对你的市场策略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在竞争中保持领先。 十个月,足以改变很多事情 自从我在 2025 年 2 月的 EthDenver 大会上做主题演讲以来,我们见证了:新增稳定币超过 319 种;机构与华尔街入场,形式包括企业区块链、DAT、ETF,以及金融科技巨头采用稳定币;监管环境放松,推出 GENIUS 法案,美国迎来「加密友好型」总统;新代币发行量增长超 27%,截至撰写时已达 5.67 亿枚;加密支付卡选项激增,仅 2025 年 10 月,在可追踪区块链上的卡交易量就达到 3.75 亿美元;预测市场爆发,@Kalshi 和 @Polymarket 创下新交易量纪录,且有新玩家入场;基于加密轨道的新型银行和移动优先金融应用上线 2024 年的加密 vs. 今天 去年 11 月,第一届 g(t)m con 在曼谷举行。当时的主要趋势包括:团队主导的营销、创始人个人品牌、AI 代理、互动型「回复达人」、品牌吉祥物、空投、实习生账号,以及由 InfoFi 平台提出的神秘概念「心智占领」(品牌认知)。 一年过去,行业格局已明显转变:从亚太地区的流动性焦点,到 ICO 的回归,再到「CT Leads」的崛起,加密行业的变化速度令人惊叹。 用户心智(Mindshare)≠ 增长 RIP Mindshare 过去一年,多场备受期待的 TGE(代币生成事件)在高关注度下仍出现买盘疲软,价格表现远低于加密 推特(CT)情绪预期。从 KPI 角度看,行业重新聚焦用户获取(涵盖 B2B 与 B2C)及留存。 在叙事和行业元趋势层面,生态系统和应用开始强化「收入与回购」的信息传递。内部讨论也集中在代币策略、代币经济模型以及激励设计,以缓解抛压。 随着基础设施、底层协议和中间件逐步完善,行业重心正从链和生态转向应用。当传统金融机构开始部署资金,且拥有数百万用户的金融科技应用接入区块链轨道,这不仅为整个行业带来合法性,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触达 CT 之外的新用户。 随着用户体验改善、新应用涌现、信任建立,可转化的市场规模和受众不断扩大。这也意味着,曾被认为 ROI/ROAS 负面的 Web2 用户获取策略,开始重新具备合理性。 热门与冷门:趋势盘点 下面是一份主观且不完全的「流行与过时」清单。我先整理了自己的观点,再征集了身边一位加密 VC 朋友的意见,以及来自加密营销圈群组和 CT 的看法。 随后,我将这些趋势和观察拆解为 7 个主题,并做了高层次的概览和综合,汇总了我在 2025 年的学习与观察。 原本只有 25 分钟的演讲时间,但感谢 @clairekart 的包容,让我在台上「意识流」式分享了 45 分钟。 绩效营销(Performance Marketing) 在去年 11 月曼谷举办的 g(t)m con 上,我曾分享过数据驱动营销,围绕漏斗模型和关键指标展开。当时觉得重要,如今更显相关。 绩效营销正在回归,原因在于行业重新聚焦用户获取与留存。这意味着:安装追踪工具(链上、产品/网页、分发渠道);增长实验;付费与自然流量结合;从社交任务演变为流动性任务;精准 KOL 营销活动等 我们看到更多项目使用或询问工具,例如: @spindl_xyz、@gohypelab、@themiracle_io:用于原生钱包投放 @tunnl_io、@yapdotmarket:针对小型 KOL 的精准赏金活动 @turtledotxyz、@liquidity_land:用于流动性营销活动 此外,还有更精准的策略:我与一些永续合约 DEX 交流,他们采用「白手套」式用户引导,甚至一对一私信鲸鱼用户,或借助亚太地区交易型 KOL 获取初始流量(当然伴随奖励)。 同时,Web2 的付费广告渠道也重新进入视野,包括付费社交、搜索广告、户外广告(OOH)。一个仍被低估的渠道是 Telegram 广告。未来,随着 LLM 和 OpenAI 等 AI 生态构建广告产品套件,我们还会看到新的投放场景。 内容,内容,还是内容 今年,我们看到内容创作者和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爆发式增长,时间线被各种类型的内容淹没:从 vlog 博主、短视频创作者,到技术讲解视频、直播、甚至电影级叙事…… 与此同时,InfoFi 平台推动了「品牌大使」角色的兴起,这些人通过积极发帖(「yap」)为项目造势,期望获得收益。但我认为,这一趋势不会持续,「yappers」已被我列入 OUT 清单。 上周离开 DevConnect 会场时,我开玩笑说:DJI 的收入一定飙升,因为现场到处都是麦克风和摄像机。我们正处于内容创作者季。 有些创作者是自由职业者,为自己喜爱的品牌制作内容,比如 @coinempress 和 @DAppaDanDev。品牌也开始招聘专职内容创作者,制作视频、vlog、主持空间,甚至借助创作者的个人品牌(如 CT Leads @alexonchain)。@dee_centralized 是短视频加密浪潮的引领者之一。 六周前我到访纽约的 @solana 办公室,参观了 Solana Studio——一个专为创始人和创作者打造的内容空间,像 @bangerz 和 @jakeclaychain 都在这里产出内容。 我们还看到品牌聘请演员、好莱坞级别的工作室和摄影师,制作高质量内容和广告。@aave 开始在 Instagram 上发力内容(为其零售移动应用预热,聪明的策略),@ethereumfnd 则引入讲故事的创作者如 @lou3ee。 内容形式也在多样化:除了文字和视频,还有直播系列(如 @boysclubworld)、静态系列、播客、短视频片段、3D 或 AI 公告视频等。@OctantApp 为创作者提供资助,我最近也举办了一场工作坊,讲解品牌在内容创作中看重的心理因素。 在 Hype (@hypepartners),我们在 DevConnect 周举办了 4 场内容创作者工作坊,并在今年 1 月引入 @web3nikki 领导新的短视频部门。内容将继续饱和,质量、深度和制作水平会变得更重要,同时走出 CT、触达新用户也同样关键。 X 之外的世界 今年在 Hype,我们探索(并重新探索)了新的渠道,包括 YouTube、Reddit、AI SEO(如 Perplexity、GPT)、Instagram 和 Whop。在演讲中,我重点介绍了 LinkedIn 和 TikTok。 以 @Scroll_ZKP 联合创始人 @sandypeng 为例:对于不常用 LinkedIn 的人来说,她在 2025 年持续发帖,从零增长到 630 万曝光量和 3.1 万粉丝,并分享了她的策略和数据(首次公开,感谢 Sandy)。 Sandy Peng (co-founder of Scroll) 的 Linkedln 今年 1 月,我们注意到品牌对 Instagram、YouTube 和 TikTok 等渠道的需求明显增加,因此引入 @web3nikki,成立了专注于品牌增长和用户获取的 短视频部门,重点布局 TikTok。团队成员全部是 TikTok 原生用户,熟悉算法、懂得如何打造爆款,并能将内容策略调整为加密视角。 自部门成立以来,我们已与 12 个客户合作,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洞察。 活动变得更沉浸、更专属 随着加密大会的边活动严重饱和(单周往往超过 500 场),主办方为了吸引参与者,竞争愈发激烈。这种趋势也延伸到周边礼品:更高品质、更精美设计、且专属赠送。今年,我们看到私密晚宴显著增加。 @metamask 在 7 月的 EthCC 戛纳活动上树立了新标杆:仅限受邀嘉宾,带着 KOL 和内容创作者乘坐快艇、直升机和飞机。 @raave 则持续引领加密音乐活动标准,邀请世界级 DJ,打造顶级舞美。门票获取方式分级、专属,并通过一系列营销活动逐步释放。 这种体验不仅发生在现实场景,还延伸到数字世界:空投开箱、小游戏、Buzzfeed 式性格测试等可分享的互动体验越来越多。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灵感来自 Web2 品牌活动、快闪概念和网红事件,被引入加密领域。 上周,我们与 @octantapp 举办了烛光音乐会,你可以在这里看到现场片段。活动仅限邀请,因为场地无法容纳全部 2 万人。如果你想参加下一场体验,请联系 @cryptokwueen 或我。 激励机制的重塑与再设计 今年,我们看到激励活动从空投重新回归到一些新的权益。部分激励被定位为特权: 「能买到这个代币本身就是一种特权」(类似于 2021 年 NFT 白名单) 「现在购买,你将获得折扣购买的特权」 「现在质押,赚取更高收益和/或来自多个协议的积分」 「要获得最多的空投、折扣或积分,你必须进入顶级会员」(类似航空公司和酒店的会员等级体系) 这一切让我联想到银行和 Web2 金融科技公司,它们将使用和访问产品包装成一种特权。我的 Chase 邮件常写着:「恭喜!您已预资格获得房贷再融资。」 未来,我们将继续看到激励计划演变,并越来越接近忠诚度和身份等级计划的逻辑。 AI 在营销与运营中的应用 这是我在营销领域看到的 AI 趋势,以及我们在 Hype 构建内部运营「上下文引擎」的经验。 今年 9 月,我们成立了 Hype AI 部门,由 @antefex_moon(我们的 AI 副总裁)领导。更多详情可查看 CEO @0xDannyHype 的介绍。 我们在各个环节大量测试 AI,以提升工作质量、研究、运营、数据测量和项目管理。这需要持续的测试和迭代。 我们还推出了新的服务线:AI SEO / LLM SEO,即确保你的公司在 AI 提示中出现,这取决于是否出现在训练数据的正确位置。Web2 工具如 Ahrefs 和 SEMrush 已开始提供 AI 可见度测量。与此同时,OpenAI 已正式宣布探索广告平台,这将带来新的广告投放场景和营销策略。 其他预测 上述趋势和观察,直接影响了我们在 Hype 所做的一些业务和营销决策。在分享我的「保持领先」框架之前,我收集了 Hype 团队对加密营销的预测。你可以阅读来自 @0xdannyhype、@ChrisRuzArc、@groverGPT、@izaakonx、@Timmbo_Slice 等人的观点: 如何保持领先(HOW TO STAY AHEAD) 趋势的生命周期正在不断缩短,原因包括: 护城河减弱(例如,借助 AI、互联网和工具,制作内容比以往更容易) 加密行业受众规模有限 新公司不断涌现,每天争夺注意力 营销需要持续创新、测试和实验。率先采用新策略的团队,可以利用「新鲜感」抢占品牌认知,直到该策略被市场饱和。你也可以重新测试旧策略和美学,重新唤起「新颖感」。这是一场不断循环的游戏。 当别人左转,你就右转;当大家都在左转右转时,你坐在树下,进入更高维度,探索未被触及的领域。然后重复这一过程 要保持领先,必须:紧跟行业动态;从加密行业之外汲取灵感;基于第一性原理思考(这需要头脑风暴、深度思考和评估,而不仅仅是复制他人) 一些帮助你定义预测和营销押注的问题包括:哪些趋势会在未来 6-12 个月内失效?哪些策略在 Web2 或其他行业有效,但尚未在加密领域应用?哪些用户行为或技术变化会重塑营销? 归根结底,你是在押注未来。而押注未来,靠的是看清规律,再想象更好的可能。 推荐阅读: 重写 18 年剧本,美政府停摆结束=比特币价格将狂飙? 10 亿美元稳定币蒸发,DeFi 连环爆背后真相? MMT 轧空事件复盘:一场精心设计的圈钱游戏
在全球 AI 基础设施需求持续爆发的背景下,传统中心化云计算体系已经逐步显露出容量瓶颈与效率天花板。随着大模型训练、AI 推理与智能体应用的快速渗透,GPU 正在从“算力资源”转变为“战略级基础设施资产”。在这一市场结构性变革中,Aethir 以去中心化实体基础设施网络(DePIN)模式,构建了当前业内规模最大、商业化程度最高的企业级 GPU 计算网络,迅速确立行业领先地位。规模化算力基础设施的商业化突破截至目前,Aethir 已在全球部署超过 435,000 个企业级 GPU 容器,覆盖 H100、H200、B200 与 B300 等最新一代 NVIDIA 硬件架构,累计为企业客户交付超过 14 亿小时的真实计算服务。仅在 2025 年第三季度,Aethir 实现营收 3,980 万美元,推动平台年经常性收入(ARR)突破 1.47 亿美元。Aethir 的增长来源于真实的企业级需求,包括 AI 推理服务、模型训练、大型 AI Agent 平台以及全球游戏发行商的生产级负载。这一收入结构,标志着 DePIN 赛道首次出现以 在全球 AI 基础设施需求持续爆发的背景下,传统中心化云计算体系已经逐步显露出容量瓶颈与效率天花板。随着大模型训练、AI 推理与智能体应用的快速渗透,GPU 正在从“算力资源”转变为“战略级基础设施资产”。 在这一市场结构性变革中,Aethir 以去中心化实体基础设施网络(DePIN)模式,构建了当前业内规模最大、商业化程度最高的企业级 GPU 计算网络,迅速确立行业领先地位。 规模化算力基础设施的商业化突破 截至目前,Aethir 已在全球部署超过 435,000 个企业级 GPU 容器,覆盖 H100、H200、B200 与 B300 等最新一代 NVIDIA 硬件架构,累计为企业客户交付超过 14 亿小时的真实计算服务。仅在 2025 年第三季度,Aethir 实现营收 3,980 万美元,推动平台年经常性收入(ARR)突破 1.47 亿美元。 Aethir 的增长来源于真实的企业级需求,包括 AI 推理服务、模型训练、大型 AI Agent 平台以及全球游戏发行商的生产级负载。这一收入结构,标志着 DePIN 赛道首次出现以企业级付费为核心驱动力的规模化算力平台。 Aethir 的基础设施已被多家前沿 AI 企业纳入核心生产系统。 1. Kluster.ai 依托 Aethir 的算力网络,将原本需要数月完成的临床试验患者筛选流程压缩至分钟级,大规模提升医疗 AI 的商业可行性。 2. Attentions.ai 通过 Aethir 构建并部署企业级私有大模型,推动无代码 AI 平台在传统行业的落地应用。 3. 入选“KOREA AI STARTUP 100”的 Mondrian AI,则将 Aethir 作为其企业级 AI 服务的底层算力支撑。 在游戏行业层面,Aethir 生产级交付能力已完成大规模商业化验证。 1. SuperScale 的测试数据显示,基于 Aethir 即时云游戏架构的产品,相较传统下载方式,用户偏好度提升 43%,点击转化率提升 35%,最终付费转化率提升 45%。 2. 在 Reality+ 的《Doctor Who: Worlds Apart》项目中,Aethir 带动安装转化率提升 201%,ARPU 提升 61%。 目前已有超过 400 款游戏通过 Xsolla 接入测试,Scopely、Zynga 与 Jam City 等全球头部发行商正对该体系进行深度评估。 机构级背书:战略算力储备的诞生 2025 年 10 月,Aethir 完成 3.44 亿美元 ATH 代币定向投资(NASDAQ: POAI),并正式启动 Aethir 数字资产金库(Digital Asset Treasury,DAT)。该机制被定位为全球首个“战略算力储备”(Strategic Compute Reserve, SCR)框架,其目标是将去中心化算力资产纳入企业级长期资产负债表体系,并探索算力资产与传统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路径。 截至 2025 年 11 月 10 日,该 DAT 已披露持有 57 亿枚 ATH,并计划通过部署 GPU 资源为 AI 企业提供服务,将产生的收入反向回购 ATH,从而形成“算力供给— 企业变现— 生态回购”的正向闭环。 这一结构性的资本动作,使 Aethir 成为 DePIN 领域中极少数获得传统资本市场实质性认可的平台,也首次将“去中心化算力”推进到机构级资产配置层面。 去中心化架构下的企业级交付能力 Aethir 所构建的去中心化 GPU 网络,在性能、稳定性及成本结构上已接近甚至超越传统中心化云厂商。H100 级 GPU 目前支撑了全球超过 90% 的主流大模型推理任务,而在 2025 年第一季度,NVIDIA 将其产能的 60% 定向分配给企业级 AI 客户,这进一步凸显高端 GPU 的战略稀缺性。 Aethir 通过分布式硬件供给体系,绕开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与供应链瓶颈,以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更具弹性的定价能力,向企业提供接近裸金属级别的算力性能,同时显著降低整体使用成本。 DePIN 进入“真实收入驱动”时代 根据麦肯锡预测,到 2030 年全球数据中心建设投资将达到 6.7 万亿美元。与此同时,DePIN 市场预计将在 2028 年提升至 3.5 万亿美元规模。然而,只有具备真实企业收入能力与可规模化交付能力的平台,才有资格在该赛道中建立长期护城河。 关于 Aethir Aethir 是全球领先的去中心化 GPU 云基础设施平台,致力于为 AI、游戏与下一代 Web3 应用提供企业级算力服务。通过分布式 GPU 网络架构,Aethir 将全球闲置算力转化为可被企业即时调用的云级资源,构建更加开放、高效与去中心化的数字基础设施
原文来源:Aethir 在全球 AI 基础设施需求持续爆发的背景下,传统中心化云计算体系已经逐步显露出容量瓶颈与效率天花板。随着大模型训练、AI 推理与智能体应用的快速渗透,GPU 正在从「算力资源」转变为「战略级基础设施资产」。在这一市场结构性变革中,Aethir 以去中心化实体基础设施网络(DePIN)模式,构建了当前业内规模最大、商业化程度最高的企业级 GPU 计算网络,迅速确立行业领先地位。 规模化算力基础设施的商业化突破 截至目前,Aethir 已在全球部署超过 435,000 个企业级 GPU 容器,覆盖 H100、H200、B200 与 B300 等最新一代 NVIDIA 硬件架构,累计为企业客户交付超过 14 亿小时的真实计算服务。仅在 2025 年第三季度,Aethir 实现营收 3,980 万美元,推动平台年经常性收入(ARR)突破 1.47 亿美元。 Aethir 的增长来源于真实的企业级需求,包括 AI 推理服务、模型训练、大型 AI Agent 平台以及全球游戏发行商的生产级负载。这一收入结构,标志着 DePIN 赛道首次出现以企业级付费为核心驱动力的规模化算力平台。 Aethir 的基础设施已被多家前沿 AI 企业纳入核心生产系统。 1. Kluster.ai 依托 Aethir 的算力网络,将原本需要数月完成的临床试验患者筛选流程压缩至分钟级,大规模提升医疗 AI 的商业可行性。 2. Attentions.ai 通过 Aethir 构建并部署企业级私有大模型,推动无代码 AI 平台在传统行业的落地应用。 3. 入选「KOREA AI STARTUP 100」的 Mondrian AI,则将 Aethir 作为其企业级 AI 服务的底层算力支撑。 在游戏行业层面,Aethir 生产级交付能力已完成大规模商业化验证。 1. SuperScale 的测试数据显示,基于 Aethir 即时云游戏架构的产品,相较传统下载方式,用户偏好度提升 43%,点击转化率提升 35%,最终付费转化率提升 45%。 2. 在 Reality+ 的《Doctor Who: Worlds Apart》项目中,Aethir 带动安装转化率提升 201%,ARPU 提升 61%。 目前已有超过 400 款游戏通过 Xsolla 接入测试,Scopely、Zynga 与 Jam City 等全球头部发行商正对该体系进行深度评估。 机构级背书:战略算力储备的诞生 2025 年 10 月,Aethir 完成 3.44 亿美元 ATH 代币定向投资(NASDAQ: POAI),并正式启动 Aethir 数字资产金库(Digital Asset Treasury,DAT)。该机制被定位为全球首个「战略算力储备」(Strategic Compute Reserve, SCR)框架,其目标是将去中心化算力资产纳入企业级长期资产负债表体系,并探索算力资产与传统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路径。 截至 2025 年 11 月 10 日,该 DAT 已披露持有 57 亿枚 ATH,并计划通过部署 GPU 资源为 AI 企业提供服务,将产生的收入反向回购 ATH,从而形成「算力供给—企业变现—生态回购」的正向闭环。 这一结构性的资本动作,使 Aethir 成为 DePIN 领域中极少数获得传统资本市场实质性认可的平台,也首次将「去中心化算力」推进到机构级资产配置层面。 去中心化架构下的企业级交付能力 Aethir 所构建的去中心化 GPU 网络,在性能、稳定性及成本结构上已接近甚至超越传统中心化云厂商。H100 级 GPU 目前支撑了全球超过 90% 的主流大模型推理任务,而在 2025 年第一季度,NVIDIA 将其产能的 60% 定向分配给企业级 AI 客户,这进一步凸显高端 GPU 的战略稀缺性。 Aethir 通过分布式硬件供给体系,绕开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与供应链瓶颈,以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更具弹性的定价能力,向企业提供接近裸金属级别的算力性能,同时显著降低整体使用成本。 DePIN 进入「真实收入驱动」时代 根据麦肯锡预测,到 2030 年全球数据中心建设投资将达到 6.7 万亿美元。与此同时,DePIN 市场预计将在 2028 年提升至 3.5 万亿美元规模。然而,只有具备真实企业收入能力与可规模化交付能力的平台,才有资格在该赛道中建立长期护城河。 关于 Aethir Aethir 是全球领先的去中心化 GPU 云基础设施平台,致力于为 AI、游戏与下一代 Web3 应用提供企业级算力服务。通过分布式 GPU 网络架构,Aethir 将全球闲置算力转化为可被企业即时调用的云级资源,构建更加开放、高效与去中心化的数字基础设施
作者:Techub 热点速递 作者:Glendon,Techub News 原文标题: 以太坊 “互操作层”方案:从链管理“迷宫”到网络时代“坦途” 以太坊正在构建一个一个高度统一且协同的链生态。 昨晚,以太坊基金会官方博客发文披露,以太坊账户与链抽象团队已提出「以太坊互操作层(Ethereum Interop Layer,EIL)」方案,旨在让所有二层(L2)网络在用户感知层面融合成单一且统一的以太坊链,使跨 L2 交易就像单链交易一样,同时保留信任最小化、去中心化的基础。 该互操作层相关概念最初于今年 8 月底提出,目前处于测试开发阶段。 在此之前,以太坊凭借 Rollup 技术实现规模化扩展,使得交易成本显著降低,区块空间充足,这标志着其作为全球性计算平台的愿景正逐步实现。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这种技术演进也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副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用户体验的碎片化问题。 L2 的繁荣与困境 当前的 L2 生态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局面,如同分散的岛屿,每条链拥有各自独立的 Gas 模型、跨链桥系统甚至是钱包体系。用户在 Arbitrum、Base、Scroll 等网络间转移资产时,需手动选择链、确认跨链路径以及信任第三方流动性提供商,这种操作复杂度无疑与以太坊最初承诺的「无缝、无需信任」体验背道而驰。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这种碎片化体验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以太坊原本流畅的体验优势被严重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多个独立的「小以太坊」带来的复杂操作。用户需要管理的不再是简单直接的交易行为,而是面对一堆 L2。这不仅带来了操作上的摩擦和认知负担,还伴随着额外的信任假设风险,例如对桥接器、中继器、排序器等环节的依赖,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审查风险。 尽管在以太坊互操作层(EIL)方案提出之前,业内也出现了一些解决方案尝试统一 L2 用户体验。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方案大多背离以太坊的核心价值观。例如,部分方案通过引入中间机构进行交易,削弱了抗审查性;一些方案将资金托管给第三方,致使安全性大打折扣,以及运行在第三方服务器上的逻辑也破坏了透明性和开源精神。因此,这些矛盾现象的叠加,催生了一个根本性需求:在保留 L2 规模优势的同时,重建单链般的用户体验。 那么,以太坊互操作层(EIL)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EIL 的哲学根基:无需信任的互操作性范式 以太坊互操作层(EIL)将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突破,其核心定位是一个安全且高效的通信协议,而不是金融工具。 EIL 的设计逻辑是使以太坊的 Rollup 交易如同单链交易,用户只需签署一次即可完成跨链交易,全程无需引入新的信任假设。其设计哲学植根于两大核心原则:ERC-4337 账户抽象和无需信任宣言。 ERC-4337 账户抽象通过将账户逻辑进行标准化处理,使 EIL 赋予用户直接从钱包发起跨链操作的能力,而无需依赖中继器或求解器。 具体运行原理是:在 EIL 中,用户使用 ERC-4337 账户,其逻辑针对多链使用场景进行了优化。钱包会生成多个不同的 UserOps,然后对所有这些 UserOps 的 Merkle 根进行单次授权签名。每个链上账户的验证部分需要 (i) 一个 UserOp,(ii) 一个 Merkle 分支,证明其属于某个 Merkle 树,以及 (iii) 对该 Merkle 树根的签名。 这种做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它能够支持硬件钱包,而硬件钱包通常不支持同时生成 N 个签名的功能(钱包只需用户单击一下即可完成签名)。 在此基础上,EIL 的设计严格遵循无需信任宣言。EIL 将关键逻辑上链并集成至用户钱包中,确保所有操作均在可验证的链上环境中执行。例如,当用户铸造跨链 NFT 时,钱包自动合并多链余额,并透明处理 Gas 费用,而无需将资金委托给流动性提供商。 这种设计全面保障了以太坊的四大核心价值观:自主托管(用户完全控制资产)、抗审查性(没有中间机构等中心化节点可阻止交易)、隐私性(智能合约替代中间机构,无需向中继者或求解者透露用户的 IP 地址或意图)和可验证性(所有逻辑均开源且可审计)。 正如以太坊基金会所强调的,从技术架构层面来看,EIL 相当于以太坊的「HTTP 协议」。就如同 HTTP 统一了早期互联网的服务器访问体验,EIL 的目标是将钱包打造成为用户进入多链生态的通用窗口,最终实现「多个 L2 层,一个以太坊」的愿景。 与此同时,对于用户而言,这是一场从「链管理」到「链感知」革命。 EIL 的落地实施,将彻底改变用户与多链生态的交互方式,主要体现在跨链转账、跨链铸造以及跨链兑换这三个关键方面。用户均能一键操作,无需像传统模式中那样选择跨链路径、支付额外费用等操作。这种体验的核心在于「钱包即门户」的设计,跨链复杂性被完全封装。 最终,EIL 的引入也将引发以太坊生态系统的级联效应: 钱包与 DApp 的进化:钱包厂商无需为每条新链开发定制集成,EIL 的标准化接口使多链支持成为默认功能。开发者可专注于用户体验创新,而非跨链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Rollup 的快速接入:新网络加入生态时,EIL 的兼容性设计使其能无缝融入现有钱包体系,加速技术迭代和用户增长。 信任模型的巩固:EIL 消除了对链下运营商的依赖,将跨链互操作性从「中心化交易所模式」升级为「去中心化交易所模式」。用户资产始终由智能合约托管,无交易对手风险,同时强化了以太坊作为「世界计算机」的承诺。 值得一提的是,EIL 的出现将对现有市场格局产生巨大冲击,消除对中继器和求解器等现有中介机构的需求。由于用户倾向于选择钱包服务,这势必会导致解决或中继 L2 交易的项目走向下坡路,其交易量可能因此减少超过 80%,甚至直接摧毁相关领域,从而迫使这些中介机构快速适应并进行转型,或是走向消亡。 总体而言,以太坊互操作层(EIL)这一构想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它是对以太坊初心的回归:一个全球性、开放性、无缝且无需信任的计算平台。当钱包成为通用门户,当跨链操作如同单链交易般简单,以太坊的「网络时代」才将真正到来。
原文作者:Eric,Foresight News 11 月 1 日, Vitalik 引用了 ZKsync 创始人关于 ZKsync Atlas 升级的推文,并称赞了 ZKsync 做了很多「被低估但对以太坊生态很有价值的工作」。 市场很快对 Vitalik 的话做出了反应,ZK 价格在周末两天最高涨幅超过 2.5 倍,ZK 生态的代币,包括 ALT(AltLayer)、STRK(Starknet)、SCR(Scroll)、MINA(Mina)等均出现了不错的涨幅。 在了解了 ZKsync Altas 升级之后,我们发现 ZKsync 所做的可能真的被低估了。 快、小但贵的 ZKP 以太坊基金会从很早开始就推行的 ZKP(零知识证明)本质上是想解决验证速度慢和验证数据量大的问题。 ZKP 本质上是一个数学上的概率问题,举一个不完全准确的例子来大致说明一下其原理:假设有一个人宣称其解决了「四色问题」,那么如何在不完全公布其方案的情况下确定这个人确实解决了呢?零知识证明的解法是,在整张图中挑选一些部分,证明在这些部分中没有相邻两块的颜色是相同的,而当选择的部分数量达到某个值时,可以证明这个人解决四色问题的概率已经达到了 99.99……%。此时,我们在不了解全貌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其「确实解决了四色问题」的证明。 以上,就是大家常听到的,「在不了解如何做的前提下证明确实做了这件事」的零知识证明。至于为什么要在以太坊生态中大力推行 ZKP,是因为 ZKP 的理论速度上限是远快于逐笔交易证明的,且生成的证明本身数据量很小。 速度快是因为,ZKP 不需要了解全貌,只需要进行挑战。例如验证一个以太坊区块,目前的方法就是每个节点验证每笔交易的执行地址有没有足够的余额等基本问题,但如果只有一个节点通过 ZKP 验证了每笔交易,再生成一个「证明」,其他节点只需要验证「证明」本身是可靠的即可。更重要的是,这份「证明」本身的数据量非常小,所以对其的传输和验证速度极快,同时存储数据的成本更低。 至于为什么不把这个全是优点的技术大面积投入使用,就是因为太贵了。 ZKP 虽然不用重现所有过程,但挑战本身会消耗非常多的计算能力。如果像 AI 军备竞赛一样疯狂堆积 GPU,是可以实现更快的速度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这样的成本。但如果可以通过算法和工程的革新,让所需的算力和低算力下生成证明的时间降低到某个程度,实现以太坊「因技术革新引入更多应用推动的价格上涨」和「搭建节点购买 GPU 的成本」达成平衡,这事儿就有的干。 所以,以太坊生态的很多 ZK 概念项目或者开源开发者在 ZKP 与以太坊的结合中主要发力点就在于:用更低的成本和低成本下更快的速度生成 ZK 证明。前段时间 Brevis 团队仅用 SP1 Hypercube 方案一半的成本(64 块 RTX 5090 GPU),实现了平均 6.9 秒证明以太坊区块(99.6% 的证明时间小于当前以太坊出块的平均时间:12 秒以内)能让以太坊社区集体点赞就是这个原因。 虽然 GPU 成本仍然超过了 10 万美元,但好歹证明速度已经下降到了目前没 ZKP 的水平,之后大家的任务就是降低成本了。 Altas 升级实现了 1 秒的 ZK 最终性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ZKsync 推出的开源 zkVM ZKsync Airbender 是单 GPU 验证速度最快的 zkVM。据 Ethproofs 数据,使用单张 4090 ZKsync Airbender 平均验证时间 51 秒,成本不到一美分,二者均是 zkVM 中最佳成绩。 据 ZKsync 自己提供的数据,不算上递归,Airbender 使用单块 H100 和 ZKsync OS 存储模型验证以太坊主网的平均时间为 17 秒。即使算上递归,总平均时间也只需要 35 秒左右,ZKsync 认为这比需要几十块 GPU 才能实现 12 秒内验证明显要好得多。不过因为目前仅有两块 GPU 的平均 22.2 秒的数据,实际的好坏还没有定论。 而这一切也并非 Airbender 独立的功劳,算法与工程的优化仅是其一,与 ZKsync 技术栈的深度融合才是效果最大化的关键。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表明了使用单块 GPU 实现以太坊主网实时证明是可能的。 6 月底 ZKsync 推出了 Airbender,国庆节的倒数第二天就上线了 Altas 升级。这次融合了 Airbender 的升级让 ZKsync 的吞吐量和确认速度及成本都有了大幅提升。 吞吐量方面,ZKsync 对排序器进行了工程上的优化:通过独立的异步组件最大限度降低了同步产生的消耗;分离了虚拟机所需的状态、API 所需的状态以及生成零知识证明或在 L1 层验证零知识证明所需的状态,从而减少了组件不必要的开销。 经过 ZKsync 的实地测试,在高频价格更新、支付场景稳定币转账以及原生 ETH 转账上的 TPS 分别达到了 23k、15k 与 43k。 另一个巨大的质变就来自于 Airbender,其帮助 ZKsync 实现了 1 秒的区块确认和单次转账 0.0001 美元的成本。与验证主网区块不同,ZKsync 只验证状态转换有效性,故计算量远小于验证主网区块。虽然实现了 ZK 最终性的交易仍然需要在主网被验证后才能最终实现 L1 的最终性,但有了 ZK 验证即说明该笔交易的有效性,L1 的最终性则更像是一种流程性质的保证。 也就是说,在 ZKsync 上执行的交易只需要 ZKP 验证即可被完全确认交易有效,加之大幅降低的成本,ZKsync 实现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只有 Airbender 能带来的应用场景: 首先自然是链上订单簿、支付系统、交易所和自动做市商等应用。Airbender 使系统能够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验证和结算,降低了这些应用在链上出现回滚的风险。 第二点则是当前很多 L2 都无法实现的,支持公共系统和私有系统(例如 ZKsync 的 Prividiums)无需第三方即可互操作。Prividiums 是 ZKsync 推出的帮助企业建立私有链的基础设施。对于企业而言,对区块链的要求就在于可以快速结算以及隐私性。快速结算已不必多说,ZKP 天然的隐私性可以使得企业私有链在与公有链进行互操作时不暴露链本身的账本信息即可验证交易有效性。二者结合,甚至满足了链上证券和外汇交易在合规要求中对结算时间的规定。 这或许也是 ZKsync 成为仅次于以太坊的第二大代币化 RWA 资产发行网络的原因。 ZKsync 也很自豪地表示,这一切只有在 Altas 升级之下才能实现:排序器提供低延迟的交易打包,Airbender 在一秒内生成证明,然后 Gateway 验证和协调跨链消息。 打通 L1 和 L2 正如 Vitalik 转发的 推文 ,ZKsync 创始人 Alex 认为 Altas 升级之后 Zksync 真正实现了打通以太坊主网。 现在 ZKsync 的交易最终确认时间(约 1 秒)短于以太坊主网出块时间(平均 12 秒),这意味着在 ZKsync 上进行的机构和 RWA 交易本质上与在以太坊主网上一致,等待以太坊主网确认即可。这就意味着 ZKsync 无需在 L2 上重复建立流动性中心,直接使用主网的流动性即可,因为 ZK Rollup 本身与主网间的跨链不像 OP Rollup 一样需要 7 天的挑战期,而 Altas 升级则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的速度。 这就使得近期以太坊社区所谈论的 L2 碎片化问题得到了改善,L2 与 L1 不再是割裂的两条链,而是通过快速的确认和验证连成了一体,L2 也第一次真正可以称为「扩容网络」。 记得 ZKsync 和 Scroll 最早上线主网时,交易确认速度和 Gas 费用与主网无异甚至更高,本质上就是因为刚上线时还没有出现对 ZKP 的算法和工程的系统性优化,使得验证的速度慢,成本高,彼时还引发了对 ZK Rollup 的信任危机。时至今日,Optimism 与 Arbitrum 都在慢慢从 OP Rollup 过渡至 ZK Rollup(或是二者结合),ZKsync 等 ZK Rollup 在成本和速度上的进一步提升以及 Scroll 的去中心化 ZKP 都从「扯淡」变成了值得期待的结果。 从人人喊打到变成香饽饽,ZK 迎来了曙光。在排序器和跨链桥的多签实现完全去中心化之后,或许真的可以实现 Dragonfly 管理合伙人 Hasseb Qureshi 所说的「can't be evil」。
就单 GPU 而言,Airbender 不仅验证速度最快,而且成本最低。 撰文:Eric,Foresight News 11 月 1 日, Vitalik 引用了 ZKsync 创始人关于 ZKsync Atlas 升级的推文,并称赞了 ZKsync 做了很多「被低估但对以太坊生态很有价值的工作」。 市场很快对 Vitalik 的话做出了反应,ZK 价格在周末两天最高涨幅超过 2.5 倍,ZK 生态的代币,包括 ALT(AltLayer)、STRK(Starknet)、SCR(Scroll)、MINA(Mina)等均出现了不错的涨幅。 在了解了 ZKsync Altas 升级之后,我们发现 ZKsync 所做的可能真的被低估了。 快、小但贵的 ZKP 以太坊基金会从很早开始就推行的 ZKP(零知识证明)本质上是想解决验证速度慢和验证数据量大的问题。 ZKP 本质上是一个数学上的概率问题,举一个不完全准确的例子来大致说明一下其原理:假设有一个人宣称其解决了「四色问题」,那么如何在不完全公布其方案的情况下确定这个人确实解决了呢?零知识证明的解法是,在整张图中挑选一些部分,证明在这些部分中没有相邻两块的颜色是相同的,而当选择的部分数量达到某个值时,可以证明这个人解决四色问题的概率已经达到了 99.99……%。此时,我们在不了解全貌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其「确实解决了四色问题」的证明。 以上,就是大家常听到的,「在不了解如何做的前提下证明确实做了这件事」的零知识证明。至于为什么要在以太坊生态中大力推行 ZKP,是因为 ZKP 的理论速度上限是远快于逐笔交易证明的,且生成的证明本身数据量很小。 速度快是因为,ZKP 不需要了解全貌,只需要进行挑战。例如验证一个以太坊区块,目前的方法就是每个节点验证每笔交易的执行地址有没有足够的余额等基本问题,但如果只有一个节点通过 ZKP 验证了每笔交易,再生成一个「证明」,其他节点只需要验证「证明」本身是可靠的即可。更重要的是,这份「证明」本身的数据量非常小,所以对其的传输和验证速度极快,同时存储数据的成本更低。 至于为什么不把这个全是优点的技术大面积投入使用,就是因为太贵了。 ZKP 虽然不用重现所有过程,但挑战本身会消耗非常多的计算能力。如果像 AI 军备竞赛一样疯狂堆积 GPU,是可以实现更快的速度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这样的成本。但如果可以通过算法和工程的革新,让所需的算力和低算力下生成证明的时间降低到某个程度,实现以太坊「因技术革新引入更多应用推动的价格上涨」和「搭建节点购买 GPU 的成本」达成平衡,这事儿就有的干。 所以,以太坊生态的很多 ZK 概念项目或者开源开发者在 ZKP 与以太坊的结合中主要发力点就在于:用更低的成本和低成本下更快的速度生成 ZK 证明。前段时间 Brevis 团队仅用 SP1 Hypercube 方案一半的成本(64 块 RTX 5090 GPU),实现了平均 6.9 秒证明以太坊区块(99.6% 的证明时间小于当前以太坊出块的平均时间:12 秒以内)能让以太坊社区集体点赞就是这个原因。 虽然 GPU 成本仍然超过了 10 万美元,但好歹证明速度已经下降到了目前没 ZKP 的水平,之后大家的任务就是降低成本了。 Altas 升级实现了 1 秒的 ZK 最终性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ZKsync 推出的开源 zkVM ZKsync Airbender 是单 GPU 验证速度最快的 zkVM。据 Ethproofs 数据,使用单张 4090 ZKsync Airbender 平均验证时间 51 秒,成本不到一美分,二者均是 zkVM 中最佳成绩。 据 ZKsync 自己提供的数据,不算上递归,Airbender 使用单块 H100 和 ZKsync OS 存储模型验证以太坊主网的平均时间为 17 秒。即使算上递归,总平均时间也只需要 35 秒左右,ZKsync 认为这比需要几十块 GPU 才能实现 12 秒内验证明显要好得多。不过因为目前仅有两块 GPU 的平均 22.2 秒的数据,实际的好坏还没有定论。 而这一切也并非 Airbender 独立的功劳,算法与工程的优化仅是其一,与 ZKsync 技术栈的深度融合才是效果最大化的关键。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表明了使用单块 GPU 实现以太坊主网实时证明是可能的。 6 月底 ZKsync 推出了 Airbender,国庆节的倒数第二天就上线了 Altas 升级。这次融合了 Airbender 的升级让 ZKsync 的吞吐量和确认速度及成本都有了大幅提升。 吞吐量方面,ZKsync 对排序器进行了工程上的优化:通过独立的异步组件最大限度降低了同步产生的消耗;分离了虚拟机所需的状态、API 所需的状态以及生成零知识证明或在 L1 层验证零知识证明所需的状态,从而减少了组件不必要的开销。 经过 ZKsync 的实地测试,在高频价格更新、支付场景稳定币转账以及原生 ETH 转账上的 TPS 分别达到了 23k、15k 与 43k。 另一个巨大的质变就来自于 Airbender,其帮助 ZKsync 实现了 1 秒的区块确认和单次转账 0.0001 美元的成本。与验证主网区块不同,ZKsync 只验证状态转换有效性,故计算量远小于验证主网区块。虽然实现了 ZK 最终性的交易仍然需要在主网被验证后才能最终实现 L1 的最终性,但有了 ZK 验证即说明该笔交易的有效性,L1 的最终性则更像是一种流程性质的保证。 也就是说,在 ZKsync 上执行的交易只需要 ZKP 验证即可被完全确认交易有效,加之大幅降低的成本,ZKsync 实现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只有 Airbender 能带来的应用场景: 首先自然是链上订单簿、支付系统、交易所和自动做市商等应用。Airbender 使系统能够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验证和结算,降低了这些应用在链上出现回滚的风险。 第二点则是当前很多 L2 都无法实现的,支持公共系统和私有系统(例如 ZKsync 的 Prividiums)无需第三方即可互操作。Prividiums 是 ZKsync 推出的帮助企业建立私有链的基础设施。对于企业而言,对区块链的要求就在于可以快速结算以及隐私性。快速结算已不必多说,ZKP 天然的隐私性可以使得企业私有链在与公有链进行互操作时不暴露链本身的账本信息即可验证交易有效性。二者结合,甚至满足了链上证券和外汇交易在合规要求中对结算时间的规定。 这或许也是 ZKsync 成为仅次于以太坊的第二大代币化 RWA 资产发行网络的原因。 ZKsync 也很自豪地表示,这一切只有在 Altas 升级之下才能实现:排序器提供低延迟的交易打包,Airbender 在一秒内生成证明,然后 Gateway 验证和协调跨链消息。 打通 L1 和 L2 正如 Vitalik 转发的推文,ZKsync 创始人 Alex 认为 Altas 升级之后 Zksync 真正实现了打通以太坊主网。 现在 ZKsync 的交易最终确认时间(约 1 秒)短于以太坊主网出块时间(平均 12 秒),这意味着在 ZKsync 上进行的机构和 RWA 交易本质上与在以太坊主网上一致,等待以太坊主网确认即可。这就意味着 ZKsync 无需在 L2 上重复建立流动性中心,直接使用主网的流动性即可,因为 ZK Rollup 本身与主网间的跨链不像 OP Rollup 一样需要 7 天的挑战期,而 Altas 升级则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的速度。 这就使得近期以太坊社区所谈论的 L2 碎片化问题得到了改善,L2 与 L1 不再是割裂的两条链,而是通过快速的确认和验证连成了一体,L2 也第一次真正可以称为「扩容网络」。 记得 ZKsync 和 Scroll 最早上线主网时,交易确认速度和 Gas 费用与主网无异甚至更高,本质上就是因为刚上线时还没有出现对 ZKP 的算法和工程的系统性优化,使得验证的速度慢,成本高,彼时还引发了对 ZK Rollup 的信任危机。时至今日,Optimism 与 Arbitrum 都在慢慢从 OP Rollup 过渡至 ZK Rollup(或是二者结合),ZKsync 等 ZK Rollup 在成本和速度上的进一步提升以及 Scroll 的去中心化 ZKP 都从「扯淡」变成了值得期待的结果。 从人人喊打到变成香饽饽,ZK 迎来了曙光。在排序器和跨链桥的多签实现完全去中心化之后,或许真的可以实现 Dragonfly 管理合伙人 Hasseb Qureshi 所说的「can't be evil」。
BlockBeats 消息,11 月 2 日,据行情信息,受 ZKsync 单日涨幅超 88% 带动,今日 ZK 板块和 L2 板块部分代币上涨明显,其中: ALT 24 小时涨幅达 22.3%; STRK 24 小时涨幅达 17.1%; SCR 24 小时涨幅达 17.5%; MINA 24 小时涨幅达 43.2%。 此前消息,Vitalik 持续关注 ZKsync 升级进展,并多次与其互动,称赞 ZKsync 在以太坊生态中做出被低估但有价值的工作。
Foresight News 消息,Scroll 宣布推出积分计划,旨在奖励早期采用者,通过购买、持有并使用 USX,Scroll 将自动跟踪和计算积分,无需任何人工申领。
上周的市场,远非平静。在经历了上上周末(10月10日)因宏观关税“黑天鹅”引发的史诗级杠杆清算后,整个加密行业上周(10月13-17日)都在“惊魂未定”中艰难修复。比特币从12.6万美元高位一度跌破10.7万,数十亿资金灰飞烟灭,市场的恐慌情绪尚未完全散去。 而本周,市场才刚从“重症监护室”(ICU)走出,又将立刻面临两股方向相悖、但同样强大的力量拉扯:一股是来自华盛顿的“内部博弈”,关乎行业的长远未来;另一股则是来自宏观经济的“外部冲击”,决定着眼下的短期波动。 这是一个在“监管长线叙事”与“宏观短线数据”激烈碰撞中,试图在废墟上寻找新平衡点的一周。 焦点一:华盛顿的鸿门宴?加密巨头齐聚参议院 本周三,华盛顿将上演一场加密行业近年来最高规格的“闭门圆桌会议”。 根据加密记者 Eleanor Terrett 披露,包括 Coinbase、Chainlink、Galaxy、Kraken、Uniswap、Circle、Ripple、a16z crypto 在内的几乎所有美国加密头部企业的CEO或首席法务官,将与支持加密货币的参议院民主党人会面。 这场会议的议题直指核心——“市场结构立法和未来发展方向”。 这绝非一次普通的公关会面。在经历了漫长的监管拉锯战后,这更像是一次“摊牌”。行业巨头们试图在监管框架最终定型前,发出统一且最强的声音。这次会议的成果,或将直接影响未来几年美国对加密资产(尤其是DeFi和稳定币)的立法基调。市场的长线投资者,正屏息以待。 焦点二:宏观超级星期五与美联储的“加密首秀” 如果说华盛顿决定的是“远方”,那么本周的宏观数据决定的就是“眼前”。 首先,由于政府停摆推迟,原定上周发布的美国9月CPI数据,将与10月Markit制造业PMI数据在同一天(本周五,10月24日)公布(UTC+8)。这形成了一个罕见的“宏观超级星期五”。 市场普遍预计CPI仍将保持高位,核心通胀的粘性依旧棘手。这两项数据是美联储下次议息会议前最关键的决策拼图,任何超预期的数字,都可能在周五引爆短期的市场恐慌或狂欢。 更值得加密行业警惕的是,美联储自己也在“入局”。 本周二(10月21日),美联储将举办一场关于“支付创新”的会议(UTC+8)。议题惊人地贴近加密核心:稳定币、人工智能和代币化。美联储理事沃勒(Christopher Waller)将致开幕词。这几乎是美联储首次在官方会议上,如此集中地探讨这些新兴议题。他们是准备接纳、监管还是“收编”?沃勒的措辞将是解读未来监管态度,尤其是稳定币政策的重要风向标。 焦点三:财报季与市场内部抛压 在监管与宏观的主旋律之外,两个“噪音源”同样不容忽视。 一是中美财报季渐入高潮。本周,特斯拉、英特尔、奈飞,以及A股的宁德时代、科大讯飞等将公布业绩。在当前脆弱的市场情绪下,这些科技和AI领域的“风向标”企业,其业绩表现将直接影响纳斯达克的走势,进而强力传导至风险偏好高度一致的加密市场。 二是市场内部最直接的“抛压测试”。据 Token Unlocks 数据,本周将迎来一次性大额代币解锁,总价值超过 5000 万美元,其中几个主要代币的压力不容小觑: LayerZero (ZRO): 10月20日(UTC+8)解锁约4319万美元(占流通量7.86%) Scroll (SCR): 10月22日(UTC+8)解锁约1423万美元(占流通量43.42%) MBG By Multibank Group (MBG): 10月22日(UTC+8)解锁约1704万美元(占流通量11.97%) 如此密集的解锁,尤其是在宏观数据公布前的敏感时期,将对ZRO、SCR等相关代币的流动性承接能力构成严峻考验。 小结 总而言之,这绝非风平浪静的一周。 周一(今日),中国GDP等系列数据将为全球风险资产定下本周的“开场基调”;周二,美联储的“支付创新”会议将试探监管的边界;周三,加密巨头们在华盛顿“闯关”;最后,一切情绪都将在周五的美国“CPI+PMI”连环数据中集中释放。 投资者需要系好安全带,这既是考验定力的一周,也是充满变数的一周。
撰文:Eric,Foresight News 原标题:当你遇到 ADL ,说明你已经挣走了市场里所有的钱 HyperLiquid 联合创始人 Jeff Yan 在昨日凌晨针对 HyperLiquid 在周末市场崩盘中的表现发表了一些看法,其提到「这是 Hyperliquid 运营两年多以来首次启用跨保证金自动减仓(ADL)」。 自动减仓或者说自动降杠杆(Auto-deleveraging,ADL)是很多 CEX 唯恐避之不及的,也是很多用户经常在 X 上吐槽的话题。当然,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大家为什么而吐槽:自动减仓就是交易所强制平掉用户的仓位,让用户「少赚钱了」。我们时不时就可以看见 X 上针对交易所因为触发 ADL,导致投资者在流动性不佳的山寨币合约上无法获得纸面看到的收益率。 极端的行情总是能引发一些新的思考,这次 HyperLiquid 在暴跌之下无论交易提现都没有出现问题,而有一些 perp DEX 却被迫暂停提现让很多人也开始重新思考 ADL 存在的真实价值所在。 保险基金与 ADL 从 GMX 开始,允许外部存款的协议金库几乎成为了 perp DEX 的标配,而这其实就是某种程度上的链上版本的「保险基金」,但协议金库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保险基金,GMX 中协议金库充当了用户的对手盘,而 HyperLiquid 中,金库在做市上的占比很小,更多的还是用于接管爆仓仓位。 例如上周的极端下跌行情中,大量的杠杆多头爆仓,但同时市场缺乏足够的买盘来承接(主动做多与主动平空带来的买盘并不足以接住因爆仓带来的市价卖盘)。此时如果任由事态发展,就一定会出现某些多头仓位的保证金已经没有办法覆盖其造成的亏损。 此时保险基金就发挥了作用,通过在某些仓位的爆仓价接住因爆仓而带来的市价买卖单来维持市场的平衡。在此之后,当价格稳定且有新的投资者入场时,这些先前接住的仓位可以慢慢平仓从而释放锁定在仓位中的资金。HyperLiquid 的保险基金就是 HLP,Jeff 表示为了优化风险管理,HLP 被分割成大量的子库,每次清算只会由一个子库接管。 保险基金被触发本质上说明市场情况已经在向某个极端发展了,而且另一方向订单的缺乏也意味着趋势非常明显以至于即使最疯狂的赌徒也在犹豫要不要与趋势对着干。如果当保险基金也眼看着接不住持续被清算的仓位时,就需要祭出没有人愿意看到但不得不使用的 ADL 了。 据笔者调研,市场中主流的 ADL 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保险基金可动用资金下降到某一比例时提前开始自动减仓来最大程度降低整体系统的风险,另一种则是 HyperLiquid 采用的机制,当市场出现极端行情,HLP 来不及接管仓位或者资金不足以继续接管仓位导致穿仓出现时,直接将盈利的对手方仓位以穿仓仓位的爆仓价平仓。 部分 CEX 采用的是第一种机制,虽然对于某些小交易所可能存在恶意降低获利者利润的行为,但更多的是,CEX 中各类循环抵押、循环借贷的情况比较复杂,一旦出现极端行情,清算的强度可能会比仅仅在合约市场体现的更大,故需要留出一定的容错空间。 在 ADL 发生时,谁先被迫出局也有一定的规则设计,通常情况下会综合考虑盈利、杠杆和仓位规模。也就是说规模最大、盈利最高或者杠杆最高的巨鲸会优先被请出市场。Scroll 上 DEX Ambient Finance 创始人 Doug Colkitt 在 X 上对 ADL 发表的评论中称:「合约市场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们都是零和博弈,因此整个系统永远不会破产。甚至没有比特币会真正贬值,只是一堆无聊的现金,就像热力学一样,在整个系统中,价值永远不会被创造或毁灭。」 零和博弈是这场游戏的大前提,当你清楚认识到了这点,或许会对你身在其中的资金游戏有更深的认识。 该如何接受「赚的钱变少了」? 之前提到,每当谈论到 ADL,用户几乎都是抱怨的声音。在多数用户看来,每次爆仓或者亏损都是结结实实的吃下,但盈利却会因为流动性不足而被系统自动平仓出局,这是一件极其不公平的事情。用户们觉得,既然亏损的钱被其他用户、做市商甚至交易所赚走了,那么当自己盈利时,你们也得乖乖把钱吐出来。 所以你需要了解「零和博弈」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永续合约市场中,忽略手续费,亏损的钱永远和盈利的钱数目对等。你的对手,是其他散户,是机构,是做市商,是交易所的交易团队。当出现连交易所单纯为了用户体验而不是出于盈利目的「往外送钱」的保险基金都几乎兜不住的时候,说明其他参与者已经没有任何意愿来当你的对手盘了。 此时,当你希望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用自己无法预计是否能收回的亏损换取你确定性的收益时,可能性几乎为零。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无根据的 FUD 导致某些代币短时下跌,即使触发了 ADL 的标准,交易所也可能出于对项目未来的信心来接下你的盈利仓位(不排除使用限制提现或变现的方式暂时冻结盈利资金)。 如果你仅仅是知道永续合约有逐仓和全仓模式,知道有资金费率,知道怎么计算杠杆和爆仓价,那么你还没有做好参与这场游戏的准备。「零和博弈」意味着当你的盈利超过系统的承载能力时,你没有办法从系统之外(也就是交易所本身)拿走一分钱。换句话说,你的盈利始终存在隐性的天花板,但如果你从比特币 1 美元就开始做空,只要比特币长期看保持上升趋势,那你的亏损就永远没有上限。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乐观的角度解读这件事:当你遇到 ADL,说明这个市场中已经没有足够的对手方能够对冲你的仓位,意味着你在这波趋势开始之前就选对了方向并且坚持到了所有人都一致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时候;同时也意味着,交易所的保险基金已经没有办法或者不愿意接手更多的爆仓订单。 如果交易所没有恶意降低你的盈利,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赚到了这个游戏在规则允许范围内以及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容忍范围内最多的利润,也是这场游戏最后的赢家。
在玩永续合约之前,你一定要知道这是一场零和博弈。 撰文:Eric,Foresight News HyperLiquid 联合创始人 Jeff Yan 在昨日凌晨针对 HyperLiquid 在周末市场崩盘中的表现发表了一些看法,其提到「这是 Hyperliquid 运营两年多以来首次启用跨保证金自动减仓(ADL)」。 自动减仓或者说自动降杠杆(Auto-deleveraging,ADL)是很多 CEX 唯恐避之不及的,也是很多用户经常在 X 上吐槽的话题。当然,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大家为什么而吐槽:自动减仓就是交易所强制平掉用户的仓位,让用户「少赚钱了」。我们时不时就可以看见 X 上针对交易所因为触发 ADL,导致投资者在流动性不佳的山寨币合约上无法获得纸面看到的收益率。 极端的行情总是能引发一些新的思考,这次 HyperLiquid 在暴跌之下无论交易提现都没有出现问题,而有一些 perp DEX 却被迫暂停提现让很多人也开始重新思考 ADL 存在的真实价值所在。 保险基金与 ADL 从 GMX 开始,允许外部存款的协议金库几乎成为了 perp DEX 的标配,而这其实就是链上版本的「保险基金」。 例如上周的极端下跌行情中,大量的杠杆多头爆仓,但同时市场缺乏足够的买盘来承接(主动做多与主动平空带来的买盘并不足以接住因爆仓带来的市价卖盘)。此时如果任由事态发展,就一定会出现某些多头仓位的保证金已经没有办法覆盖其造成的亏损。 此时保险基金就发挥了作用,通过在某些仓位的爆仓价接住因爆仓而带来的市价买卖单来维持市场的平衡。在此之后,当价格稳定且有新的投资者入场时,这些先前接住的仓位可以慢慢平仓从而释放锁定在仓位中的资金。HyperLiquid 的保险基金就是 HLP,Jeff 表示为了优化风险管理,HLP 被分割成大量的子库,每次清算只会由一个子库接管。 保险基金被触发本质上说明市场情况已经在向某个极端发展了,而且另一方向订单的缺乏也意味着趋势非常明显以至于即使最疯狂的赌徒也在犹豫要不要与趋势对着干。如果当保险基金也眼看着接不住持续被清算的仓位时,就需要祭出没有人愿意看到但不得不使用的 ADL 了。 据笔者调研,市场中主流的 ADL 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保险基金可动用资金下降到某一比例时提前开始自动减仓来最大程度降低整体系统的风险,另一种则是在保险基金耗尽后出现穿仓时,将获利的仓位以亏损仓位爆仓价格强行平仓,直至系统重新平衡。根据 HyperLiquid 文档的描述,其采用的是第二种方式,也就是说 HyperLiquid 两年内首次跨保证金 ADL 的出现意味着 HLP 的资金已经或至少接近耗尽了。 部分 CEX 采用的是第一种机制,虽然对于某些小交易所可能存在恶意降低获利者利润的行为,但更多的是,CEX 中各类循环抵押、循环借贷的情况比较复杂,一旦出现极端行情,清算的强度可能会比仅仅在合约市场体现的更大,故需要留出一定的容错空间。 在 ADL 发生时,谁先被迫出局也有一定的规则设计,通常情况下会综合考虑盈利、杠杆和仓位规模。也就是说规模最大、盈利最高或者杠杆最高的巨鲸会优先被请出市场。Scroll 上 DEX Ambient Finance 创始人 Doug Colkitt 在 X 上对 ADL 发表的评论中称:「合约市场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们都是零和博弈,因此整个系统永远不会破产。甚至没有比特币会真正贬值,只是一堆无聊的现金,就像热力学一样,在整个系统中,价值永远不会被创造或毁灭。」 零和博弈是这场游戏的大前提,当你清楚认识到了这点,或许会对你身在其中的资金游戏有更深的认识。 该如何接受「赚的钱变少了」? 之前提到,每当谈论到 ADL,用户几乎都是抱怨的声音。在多数用户看来,每次爆仓或者亏损都是结结实实的吃下,但盈利却会因为流动性不足而被系统自动平仓出局,这是一件极其不公平的事情。用户们觉得,既然亏损的钱被其他用户、做市商甚至交易所赚走了,那么当自己盈利时,你们也得乖乖把钱吐出来。 所以你需要了解「零和博弈」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永续合约市场中,忽略手续费,亏损的钱永远和盈利的钱数目对等。你的对手,是其他散户,是机构,是做市商,是交易所的交易团队。当出现连交易所单纯为了用户体验而不是出于盈利目的「往外送钱」的保险基金都几乎兜不住的时候,说明其他参与者已经没有任何意愿来当你的对手盘了。 此时,当你希望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用自己无法预计是否能收回的亏损换取你确定性的收益时,可能性几乎为零。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无根据的 FUD 导致某些代币短时下跌,即使触发了 ADL 的标准,交易所也可能出于对项目未来的信心来接下你的盈利仓位(不排除使用限制提现或变现的方式暂时冻结盈利资金)。 如果你仅仅是知道永续合约有逐仓和全仓模式,知道有资金费率,知道怎么计算杠杆和爆仓价,那么你还没有做好参与这场游戏的准备。「零和博弈」意味着当你的盈利超过系统的承载能力时,你没有办法从系统之外(也就是交易所本身)手上拿走一分钱。换句话说,你的盈利始终存在隐性的天花板,但如果你从比特币 1 美元就开始做空,只要比特币长期看保持上升趋势,那你的亏损就永远没有上限。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乐观的角度解读这件事:当你遇到 ADL,说明这个市场中已经没有足够的对手方能够对冲你的仓位,意味着你在这波趋势开始之前就选对了方向并且坚持到了所有人都一致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时候;同时也意味着,交易所的保险基金已经没有办法或者不愿意接手更多的爆仓订单。 如果交易所没有恶意降低你的盈利,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赚到了这个游戏在规则允许范围内以及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容忍范围内最多的利润,也是这场游戏最后的赢家。
Foresight News 消息,流动性分配协议 Turtle 宣布将进行 Genesis 空投并公布 TURTLE 分配细则,其中 11.9% 分配给贡献用户:包括有限合伙人和参与者 (9%)、TAC Vault 存款奖金 (1.2%)、用户推荐 (0.7%)、早期用户 /Discord OG 角色(0.3%)、Turtle 流动性排行榜(0.2%)、经销商推荐(0.2%)、Kaito 排行榜(0.1%)、BeraChain NFT(0.1%)、 Scroll NFT(0.1%)等多个类别;融入 Turtle 活动和基础设施的协议和合作伙伴将获得 2% 分配。 Turtle 表示,系统已移除 Sybil 活动和机器人账户。空投分配小于 1,700 枚 TURTLE 或以下将在 TGE 完全解锁,无需归属;超过 1,700 枚 TURTLE 的分配则 70% 可在 TGE 时立即申领,剩余 30% 在 12 周内线性归属。空投启动后,持有者可将 TURTLE 质押为 sTURTLE,获得委托和投票权参与协议治理。空投查询功能即将推出。
金色财经报道,Scroll发布更新称:“尽管所有已获通过的提案将按计划推进,但在推出更新后的治理模式之前,我们将不再处理新的提案。 正如我们的DAO章程所述,我们欢迎开展试验和治理发展工作,并将此视为一个实现负责任演进的机会。这一审慎举措使我们能够设计出更高效、更有效且更具一致性的流程。 也就是说:1.所有已获通过的提案将按计划推进。2.在工作组设计新模式期间,现有治理机制保持不变。3.我们专注于实现一致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4.在更新后的模式出台前,我们将不再处理新的提案。”
Foresight News 消息,Scroll 发布关于「Scroll DAO 暂停」的更新,所有被接受的提案都将按计划推进,但在引入更新的治理模式之前,不会处理任何新提案。在工作流设计新模型时,治理仍然有效。 Foresight News 此前消息,Scroll DAO 治理今日宣布「暂停」,DAO 领导层已辞职,团队正在「重新设计治理」。
BlockBeats 消息,9 月 11 日,据 olimpio (@OlimpioCrypto) 披露,Scroll DAO 官方宣布暂停其治理机制,DAO 领导人 Eugene 本周已正式辞职。Scroll 联合创始人 Haichen 表示团队正在「重新设计治理」,但尚未提供明确的后续计划或时间表。 团队成员 Raza 在会议中强调他们希望使用「暂停」而非「停止」或「拆除」等词汇描述此次治理变动。目前多个治理提案(包括财政管理提案)仍在进行中,其执行状态尚未确定。olimpio 指出,Scroll 团队在会议中多次使用「实验」一词描述当前治理,并表示需要时间整理现状。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获得加密货币空投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是 2020 年,当时我还在忙着完成 Bitcointalk 上的赏金任务。一天早上,我被 WhatsApp 的消息提示音吵醒,是朋友发来的消息。 「你用过 Uniswap 吗?」 他问。我回复 「用过」,接着他说:「那你应该有 400 枚 UNI 代币可以领取,现在价值已经超过 1000 美元了。」 我立刻去 Uniswap 的 Twitter 主页找领取链接,领完后马上就卖掉了。 就这么简单,天上掉下来的 「免费钱」。不需要填表单,不用在 Discord 里刷等级,也没有那些 「需要贡献才能获得」 之类的条条框框。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刻才定义了空投本该有的样子:给你喜欢且正在使用产品的用户一份惊喜 「补贴」,而不是像如今这样,全是些毫无价值的垃圾活动。 空投的黄金时代 后来,我又领到了 1Inch 的空投,当时只要有资格领 UNI 的钱包,都能领 1Inch。而真正改变我对 「空投玩法」 认知的,是 dYdX 的空投。 当时为了参与,我得把 ETH 跨链到 dYdX 协议里。那时候大多数 Layer2 还只停留在白皮书阶段,跨链手续费高得吓人。我做了几笔交易刷了点交易量,不算多,之后就把资产跨链提了出来。就这么一天的操作,最后拿到了五位数(美元)的空投,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可思议。 我累计领到的空投总价值最高时超过 2 万美元。说实话,中途我就卖掉了一半,毕竟是 「免费的钱」,落袋为安才是常态。 dYdX 的空投给了我第一笔像样的本金,我直接投进了 DeFi 领域。在 「DeFi 夏天」 那段时间,我在 Juldswap 上做流动性挖矿,每天能赚大概 250 美元。说真的,我太怀念那段日子了。 空投的衰落 当然,这样的好日子不可能一直持续。从 dYdX 之后,我陆续参与了 Scroll、Arbitrum、Optimism 和 zkSync 的空投活动,其中 zkSync 是我 「糟糕空投体验」 的开端。 然而,我永远忘不了 Scroll 的空投。当时大家对它的期待值拉满,即便其联合创始人 Sandy 发过那条著名的 「降低期待」 的推文,也没能浇灭大家的热情。 人们不断抬高预期,直到失望最终降临。Scroll 空投的额度低得离谱,简直像个笑话。加密社区的情绪瞬间从期待跌到绝望。说实话,这次空投真的给我留下了阴影,我当时就发誓再也不参与 Layer2 的空投 「挖矿」 了。 如果只是 Scroll 这一次,或许我还能接受。但真正让我难受的是,我意识到:这样的 「低质空投」,以后会成为常态。 如今的空投乱象 时间快进到现在,空投圈的景象简直惨不忍睹。曾经的 「惊喜空投」,早就变成了 「工业化女巫攻击式刷空投」 的生意。 你得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和各种协议互动:跨链、加流动性、烧 Gas 费,还得打造所谓的 「用户忠诚度」,最后能不能领到空投全看运气,就算领到了,额度也少得可怜。更离谱的是,现在居然还出现了 「空投领取通道仅开放 48 小时」 的操作,我记得 Sunrise 应该是第一个这么干的。 就算你终于等到领取的那天,也会发现额度根本配不上你投入的时间和成本,而且往往还附带一个苛刻到离谱的解锁计划。比如 0G Labs 的空投,要分 48 个月、按季度解锁 ——48 个月啊,整整四年! 现在这种破事太多了,以至于我看到那些 「空投 Alpha」 的推文时,第一反应就是:「呵,又来一个‘蚊子腿’空投。」 项目方与用户的博弈 事实是这样的:最近这些年,用户的心态早就变得 「功利」 了,没必要粉饰。现在大家用某个产品,无非就是为了拿奖励,没人会花几个小时点击操作、贡献社区,就为了所谓的生态文化。 那项目方呢?他们确实想要忠诚用户,但更想要能给 VC 看的 「漂亮数据」,比如高用户数、大社区规模。这些数据足够让他们在准备融资 PPT 时,把估值抬得更高。于是,用户和项目方之间就变成了一场 「刷数据」 与 「防刷数据」 的博弈。 结果就是:两边都不开心。用户觉得自己被耍了,项目方则面临用户留存的难题。 空投本该是什么样? 如果让我重新设计空投,我可能会回到 Uniswap 那种模式:不画饼、不搞排行榜,某天突然给忠诚用户一份惊喜补贴。单是这一点,就能减少 「工业化刷空投」 的现象,也能降低用户不切实际的期待。 或者,可以借鉴 Sui 的「预售式空投」模式,设定一个合理的完全稀释估值(FDV),让早期贡献者和用户有机会以优惠条件买入代币。 现在最接近这种模式的,应该是 Cysic 和 Boundless。它们用 「等级体系」,根据用户在生态中各种活动的贡献度,给予用户预售折扣奖励。 再或者,干脆取消空投,把精力放在打造真正能用的产品上:做出有真实产品市场契合度的东西,建立稳固的营收模式,而不是把同一个东西复制粘贴 200 遍。说真的,这样做才符合加密社区的长远利益。 结语 如今空投的现状,简直糟糕透顶。它既对不起那些花时间 「肝」 空投的用户,也没法帮项目方建立真正的社区。 最终造成的局面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被利用了。或许,取消空投,转而打造能让所有人赚钱的产品,才是更好的选择?
如今空投的现状,简直糟糕透顶。 撰文:OxTochi 编译:Chopper,Foresight News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获得加密货币空投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是 2020 年,当时我还在忙着完成 Bitcointalk 上的赏金任务。一天早上,我被 WhatsApp 的消息提示音吵醒,是朋友发来的消息。 「你用过 Uniswap 吗?」 他问。我回复 「用过」,接着他说:「那你应该有 400 枚 UNI 代币可以领取,现在价值已经超过 1000 美元了。」 我立刻去 Uniswap 的 Twitter 主页找领取链接,领完后马上就卖掉了。 就这么简单,天上掉下来的 「免费钱」。不需要填表单,不用在 Discord 里刷等级,也没有那些 「需要贡献才能获得」 之类的条条框框。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刻才定义了空投本该有的样子:给你喜欢且正在使用产品的用户一份惊喜 「补贴」,而不是像如今这样,全是些毫无价值的垃圾活动。 空投的黄金时代 后来,我又领到了 1Inch 的空投,当时只要有资格领 UNI 的钱包,都能领 1Inch。而真正改变我对 「空投玩法」 认知的,是 dYdX 的空投。 当时为了参与,我得把 ETH 跨链到 dYdX 协议里。那时候大多数 Layer2 还只停留在白皮书阶段,跨链手续费高得吓人。我做了几笔交易刷了点交易量,不算多,之后就把资产跨链提了出来。就这么一天的操作,最后拿到了五位数(美元)的空投,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可思议。 我累计领到的空投总价值最高时超过 2 万美元。说实话,中途我就卖掉了一半,毕竟是 「免费的钱」,落袋为安才是常态。 dYdX 的空投给了我第一笔像样的本金,我直接投进了 DeFi 领域。在 「DeFi 夏天」 那段时间,我在 Juldswap 上做流动性挖矿,每天能赚大概 250 美元。说真的,我太怀念那段日子了。 空投的衰落 当然,这样的好日子不可能一直持续。从 dYdX 之后,我陆续参与了 Scroll、Arbitrum、Optimism 和 zkSync 的空投活动,其中 zkSync 是我 「糟糕空投体验」 的开端。 然而,我永远忘不了 Scroll 的空投。当时大家对它的期待值拉满,即便其联合创始人 Sandy 发过那条著名的 「降低期待」 的推文,也没能浇灭大家的热情。 人们不断抬高预期,直到失望最终降临。Scroll 空投的额度低得离谱,简直像个笑话。加密社区的情绪瞬间从期待跌到绝望。说实话,这次空投真的给我留下了阴影,我当时就发誓再也不参与 Layer2 的空投 「挖矿」 了。 如果只是 Scroll 这一次,或许我还能接受。但真正让我难受的是,我意识到:这样的 「低质空投」,以后会成为常态。 如今的空投乱象 时间快进到现在,空投圈的景象简直惨不忍睹。曾经的 「惊喜空投」,早就变成了 「工业化女巫攻击式刷空投」 的生意。 你得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和各种协议互动:跨链、加流动性、烧 Gas 费,还得打造所谓的 「用户忠诚度」,最后能不能领到空投全看运气,就算领到了,额度也少得可怜。更离谱的是,现在居然还出现了 「空投领取通道仅开放 48 小时」 的操作,我记得 Sunrise 应该是第一个这么干的。 就算你终于等到领取的那天,也会发现额度根本配不上你投入的时间和成本,而且往往还附带一个苛刻到离谱的解锁计划。比如 0G Labs 的空投,要分 48 个月、按季度解锁 ——48 个月啊,整整四年! 现在这种破事太多了,以至于我看到那些 「空投 Alpha」 的推文时,第一反应就是:「呵,又来一个‘蚊子腿’空投。」 项目方与用户的博弈 事实是这样的:最近这些年,用户的心态早就变得 「功利」 了,没必要粉饰。现在大家用某个产品,无非就是为了拿奖励,没人会花几个小时点击操作、贡献社区,就为了所谓的生态文化。 那项目方呢?他们确实想要忠诚用户,但更想要能给 VC 看的 「漂亮数据」,比如高用户数、大社区规模。这些数据足够让他们在准备融资 PPT 时,把估值抬得更高。于是,用户和项目方之间就变成了一场 「刷数据」 与 「防刷数据」 的博弈。 结果就是:两边都不开心。用户觉得自己被耍了,项目方则面临用户留存的难题。 空投本该是什么样? 如果让我重新设计空投,我可能会回到 Uniswap 那种模式:不画饼、不搞排行榜,某天突然给忠诚用户一份惊喜补贴。单是这一点,就能减少 「工业化刷空投」 的现象,也能降低用户不切实际的期待。 或者,可以借鉴 Sui 的「预售式空投」模式,设定一个合理的完全稀释估值(FDV),让早期贡献者和用户有机会以优惠条件买入代币。 现在最接近这种模式的,应该是 Cysic 和 Boundless。它们用 「等级体系」,根据用户在生态中各种活动的贡献度,给予用户预售折扣奖励。 再或者,干脆取消空投,把精力放在打造真正能用的产品上:做出有真实产品市场契合度的东西,建立稳固的营收模式,而不是把同一个东西复制粘贴 200 遍。说真的,这样做才符合加密社区的长远利益。 结语 如今空投的现状,简直糟糕透顶。它既对不起那些花时间 「肝」 空投的用户,也没法帮项目方建立真正的社区。 最终造成的局面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被利用了。或许,取消空投,转而打造能让所有人赚钱的产品,才是更好的选择?
空投本该有的样子是给忠诚用户一份惊喜补贴。 撰文:OxTochi 编译:Chopper,Foresight News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获得加密货币空投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是 2020 年,当时我还在忙着完成 Bitcointalk 上的赏金任务。一天早上,我被 WhatsApp 的消息提示音吵醒,是朋友发来的消息。 「你用过 Uniswap 吗?」 他问。我回复 「用过」,接着他说:「那你应该有 400 枚 UNI 代币可以领取,现在价值已经超过 1000 美元了。」 我立刻去 Uniswap 的 Twitter 主页找领取链接,领完后马上就卖掉了。 就这么简单,天上掉下来的 「免费钱」。不需要填表单,不用在 Discord 里刷等级,也没有那些 「需要贡献才能获得」 之类的条条框框。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刻才定义了空投本该有的样子:给你喜欢且正在使用产品的用户一份惊喜 「补贴」,而不是像如今这样,全是些毫无价值的垃圾活动。 空投的黄金时代 后来,我又领到了 1Inch 的空投,当时只要有资格领 UNI 的钱包,都能领 1Inch。而真正改变我对 「空投玩法」 认知的,是 dYdX 的空投。 当时为了参与,我得把 ETH 跨链到 dYdX 协议里。那时候大多数 Layer2 还只停留在白皮书阶段,跨链手续费高得吓人。我做了几笔交易刷了点交易量,不算多,之后就把资产跨链提了出来。就这么一天的操作,最后拿到了五位数(美元)的空投,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可思议。 我累计领到的空投总价值最高时超过 2 万美元。说实话,中途我就卖掉了一半,毕竟是 「免费的钱」,落袋为安才是常态。 dYdX 的空投给了我第一笔像样的本金,我直接投进了 DeFi 领域。在 「DeFi 夏天」 那段时间,我在 Juldswap 上做流动性挖矿,每天能赚大概 250 美元。说真的,我太怀念那段日子了。 空投的衰落 当然,这样的好日子不可能一直持续。从 dYdX 之后,我陆续参与了 Scroll、Arbitrum、Optimism 和 zkSync 的空投活动,其中 zkSync 是我 「糟糕空投体验」 的开端。 然而,我永远忘不了 Scroll 的空投。当时大家对它的期待值拉满,即便其联合创始人 Sandy 发过那条著名的 「降低期待」 的推文,也没能浇灭大家的热情。 人们不断抬高预期,直到失望最终降临。Scroll 空投的额度低得离谱,简直像个笑话。加密社区的情绪瞬间从期待跌到绝望。说实话,这次空投真的给我留下了阴影,我当时就发誓再也不参与 Layer2 的空投 「挖矿」 了。 如果只是 Scroll 这一次,或许我还能接受。但真正让我难受的是,我意识到:这样的 「低质空投」,以后会成为常态。 如今的空投乱象 时间快进到现在,空投圈的景象简直惨不忍睹。曾经的 「惊喜空投」,早就变成了 「工业化女巫攻击式刷空投」 的生意。 你得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和各种协议互动:跨链、加流动性、烧 Gas 费,还得打造所谓的 「用户忠诚度」,最后能不能领到空投全看运气,就算领到了,额度也少得可怜。更离谱的是,现在居然还出现了 「空投领取通道仅开放 48 小时」 的操作,我记得 Sunrise 应该是第一个这么干的。 就算你终于等到领取的那天,也会发现额度根本配不上你投入的时间和成本,而且往往还附带一个苛刻到离谱的解锁计划。比如 0G Labs 的空投,要分 48 个月、按季度解锁 ——48 个月啊,整整四年! 现在这种破事太多了,以至于我看到那些 「空投 Alpha」 的推文时,第一反应就是:「呵,又来一个‘蚊子腿’空投。」 项目方与用户的博弈 事实是这样的:最近这些年,用户的心态早就变得 「功利」 了,没必要粉饰。现在大家用某个产品,无非就是为了拿奖励,没人会花几个小时点击操作、贡献社区,就为了所谓的生态文化。 那项目方呢?他们确实想要忠诚用户,但更想要能给 VC 看的 「漂亮数据」,比如高用户数、大社区规模。这些数据足够让他们在准备融资 PPT 时,把估值抬得更高。于是,用户和项目方之间就变成了一场 「刷数据」 与 「防刷数据」 的博弈。 结果就是:两边都不开心。用户觉得自己被耍了,项目方则面临用户留存的难题。 空投本该是什么样? 如果让我重新设计空投,我可能会回到 Uniswap 那种模式:不画饼、不搞排行榜,某天突然给忠诚用户一份惊喜补贴。单是这一点,就能减少 「工业化刷空投」 的现象,也能降低用户不切实际的期待。 或者,可以借鉴 Sui 的「预售式空投」模式,设定一个合理的完全稀释估值(FDV),让早期贡献者和用户有机会以优惠条件买入代币。 现在最接近这种模式的,应该是 Cysic 和 Boundless。它们用 「等级体系」,根据用户在生态中各种活动的贡献度,给予用户预售折扣奖励。 再或者,干脆取消空投,把精力放在打造真正能用的产品上:做出有真实产品市场契合度的东西,建立稳固的营收模式,而不是把同一个东西复制粘贴 200 遍。说真的,这样做才符合加密社区的长远利益。 结语 如今空投的现状,简直糟糕透顶。它既对不起那些花时间 「肝」 空投的用户,也没法帮项目方建立真正的社区。 最终造成的局面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被利用了。或许,取消空投,转而打造能让所有人赚钱的产品,才是更好的选择?
交割场景说明